求職者對于通過人力資源市場尋找工作是否具有充足的信心,是衡量社會就業質量、就業環境和就業充分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近期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中心發布《樂業報告》系列之《上海市居民求職信心調查報告(2016)》,該調查報告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在全市16個區、80個居(村)委會,選取了4000戶本市居民家庭,以樣本家庭中16周歲以上、在本市居住的求職者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以調查數據為基礎編制了上海市居民求職信心指數(Job- ,JCI)體系。
求職信心指數是基于求職者對自身就業能力和宏觀就業形勢的總體判斷,從搜索招聘信息、選擇應聘崗位、爭取面試機會、實現人崗匹配等各個環節全面考量,綜合反映求職者對于尋找工作是否具有充分信心的量化指標。求職信心指數的取值范圍為0-200,100為臨界值,指數越高表明求職者對于尋找工作的信心越足,反之則表明求職者缺乏信心。
一
上海市居民求職信心指數為133.2,逾四成市民對尋找工作持樂觀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度上海市居民求職信心指數為133.2,總體處于“信心較強”區間。對于尋找合適的工作持樂觀態度的市民約占43.3%,其中“非常有信心”的占13.3%,“比較有信心”的占30.0%;對于尋找工作“非常沒有信心”或“比較沒有信心”的市民約占18.2%。
專家分析指出,求職信心指數是求職者對于就業形勢變化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預期的量化反映,也是監測人力資源市場動態變化和周期性規律的重要依據。近年來,隨著本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促進就業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強,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市民求職信心也不斷增強,求職信心指數處于較高水平。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在總體求職信心指數較高的情況下,仍有18.2%的市民缺乏求職信心,這表明政府部門雖然在促進就業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部分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的群體需要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幫助,政府部門在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促進公平就業、提升就業服務方面仍有繼續改善的空間。
二
青壯年求職者信心足,“4050”人員求職相對缺乏信心。
調查數據表明,不同年齡段的求職者信心差異較大。其中,16-40歲的上海市民,各年齡段的求職信心指數均高于140,平均值為141.4,總體處于較高水平;40歲以上的求職者,求職信心相對不足,求職信心指數僅為116.7。
專家分析指出,青壯年勞動者是人力資源市場的主力軍,他們年富力強,敢想敢干,知識、技能的儲備處于人生的巔峰期,追求成就和榮譽的愿望非常強烈,對于尋找工作方面的顧慮較少、信心十足。
與青壯年勞動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女性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的“4050”人員的求職信心相對不足。專家分析指出,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4050”人員相比,當前人力資源市場上的“4050”人員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有求職意愿的“4050”人員,主要是為了照顧家庭或個人健康原因,而在脫離人力資源市場一段時間后再考慮重新尋找工作,也有一些是受企業經營不善或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而被動轉崗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類求職者在人力資源市場實現就業的難度也不斷增加,求職信心相對不足,需要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三
女性求職信心指數總體較高,育齡婦女就業難現象仍然存在。
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求職信心指數為129.4,女性求職信心指數為135.3,總體而言女性求職信心指數高于男性。從不同年齡段的性別差異來看,除了31-35歲的女性求職信心指數低于同齡男性以外,50歲之前的其余各年齡段的女性求職信心指數普遍高于同齡男性。
專家分析指出,30歲左右是女性生育較為集中的高峰期,31-35歲則是不少年輕媽媽把孩子帶到三四歲后重返職場的年齡。該年齡段的女性求職信心指數相對較低,主要是部分年輕媽媽在脫離人力資源市場一段時間后,對重返職場認識不足、準備不足甚至產生求職恐慌心理的表現。
專家指出,人力資源市場上確實存在部分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將婚育期女性拒之門外的做法,客觀上影響了適齡女性的求職信心,也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關于就業公平的條款,漠視了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對此,政府部門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探索出臺扶持政策,可考慮給予哺乳期后重返職場的女性一定的就業補貼,在降低企業負擔的同時,增強育齡女性的就業競爭力,切實保障婚育期女性的就業權益。
對于育齡女性來說,在生育、哺乳期照顧幼兒和家庭的同時,也應適當關注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變化,在重返職場前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必要時也可以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職業指導師尋求專業化的幫助,避免與人力資源市場長期脫節,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逐步增強求職信心、提升就業競爭力。
四
高學歷群體求職信心較足,大專學歷學生求職信心最強。
從不同學歷層次來看,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受訪人群求職信心指數為122.7,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求職信心指數高達152.9。
專家分析指出,本市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對從業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水平相對較低且缺乏一技之長的簡單勞動力,在本市將面臨更多的就業壓力和不確定性。
從大學生群體的求職信心指數來看,學歷越高,求職信心指數反而越低;其中,大專學歷的求職信心指數為157.3,本科學歷的求職信心指數為149.8,研究生學歷的求職信心指數為149.1。
專家分析指出,大專學歷的求職者,意向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制造、傳統服務等行業,只要有相對合理的工作報酬,就愿意與用工單位達成就業協議。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意向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金融、IT、教育、衛生、管理等行業,對于就業的期望值往往相對比較高,除了考慮薪資以外,一般還會考慮就業環境、專業對口、發展前景甚至離家遠近等因素,在求職過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比較多。專家指出,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擺正心態、腳踏實地,對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形成全面、準確的認識,拋棄對就業崗位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早日順利實現就業。
五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技能人才求職底氣更足。
統計數據顯示,沒有任何職業技能的求職者信心指數為129.4,有職業技能證書的求職信心指數為156.9。從職業技能對求職信心的影響來看,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等級越高,求職信心指數也越高。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調查樣本中的56位高級技師均處于就業狀態,過去半年均沒有求職經歷,未來半年也沒有求職意愿,高級技師的就業穩定程度及搶手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專家分析指出,近年來本市用人單位對于技能人才的招聘需求迅速增長,各種“高、精、尖”產業對于技能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缺口也越來越大,技能人才“一匠難求”的現象已是上海人力資源市場的新常態。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技能人才將會受到更多用人單位的更大程度歡迎,收獲更多的社會認同感和職業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