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老年人早上六點起來開豆漿機;年輕鄰居深更半夜還穿著高跟鞋走來走去;孩子追逐打鬧……這些聲音,無孔不入,隨著住房日益密集,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鄰里噪音的困擾。鄰里間的噪音問題,考驗的不僅是溝通的技巧,也折射了當下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
近幾年關于噪音擾民的討論越來越多。微博上一個名叫“樓上請停止你的噪音”的超話上如今有17.4萬粉絲,有3.6萬帖子,閱讀量達4353多萬,該超話下的微博內容在抱怨鄰里噪音問題時大多充滿著負面情緒。
捍衛“安寧權”
安寧權(如何捍衛你的“安寧權”)
2019年,微信公眾號“反噪音聯盟”建立,后改為“安靜之家”。“安靜之家”群里的網友也越來越多,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在群里討論著如何應對噪音。2021年年初,“安靜之家”制作了一個鄰里噪音征集視頻,來自全國各地被鄰里噪音困擾的網友,在視頻里寫出心聲。視頻里也有長沙市民的身影。“我在長沙,請樓上停止您家的噪音!擾民!”“坐標長沙,希望樓上鄰居晚上十點后腳步輕緩,不要拖拉桌椅,安靜居家是種美德,謝謝”……
長沙市民小王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兩次行動起來捍衛自己的安寧權。
小王的出租屋位于主干道邊,地段不錯。這棟公寓樓并非新房,所有的房屋基本上都已經裝修完畢。住了不多久之后,小王白天在家聽到樓上傳來巨大的唱歌聲。“放著音響,用話筒唱歌,就像在KTV里一樣。好幾人一首接一首的‘K歌’。”
小王撥打了小區物業公司電話反映了這一情況。物業工作人員表示會去勸阻。但一個小時內,樓上依舊“嗨唱”不停。小王再次給物業打電話,物業表示,已經上樓進行規勸,如果還有噪音,建議小王自己撥打市政電話反映。
第二天,樓上依舊吵鬧,忍無可忍的小王決定自己上樓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情況。“樓上好像是有家公司租了好幾個房間,門口擺放著花籃,好像正開業。”
“我提出他們聲音太大,擾民。有個人站了起來,問我是哪里來的,讓我小心點。其實我很害怕,但是我大聲說我要打110,他們才把聲音關小。”小王說。小王告訴記者,這次“抗爭”還是有效果,樓上唱歌的時間變短了。
但一年后,小王又迎來了第二次噪音挑戰。樓上的租戶搬走后,房東打算把房間全部重新裝修,改建成公寓式酒店。每天八點,準時開工,周末也裝修無誤。根據物業規定,周末禁止裝修。
于是小王找物業溝通,物業表示,會找樓上的施工人員溝通。“我是星期六找物業反映的,但反映后依然在施工。后來我又找上門去,施工的人說物業來過了,他們不施工了。”
但讓小王哭笑不得的是,當天晚上接近十二點,樓上竟然傳來了錘子敲打墻面的聲音,持續近一個小時。
家住開福區某小區的住戶陳女士,也有噪音的煩惱。“樓上總是傳來高跟鞋叩擊地面的聲音,每次都是凌晨11點到3點。不只是我家,據說好幾個業主都聽到了,這至少進屋換鞋吧。”
跟陳女士有一樣困擾的業主在群里多次討論鄰里噪聲的問題。有人直接在群里點名樓棟號和房間號,問道:“凌晨穿高跟鞋的問題可以解決嗎?準時23點開始凌晨3點結束。天天這樣搞,別人怎么休息?”“晚上還開電視,很大的聲音,是不是買的別墅?”但并未得到回復。有業主支招:“在電梯里貼一下提醒,或者到對方家門口貼一下。”
“震樓器”在網上熱銷
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樓層商品房出現,人們與鄰居們的距離只是一墻之隔,鄰里噪聲越來越成為困擾現代人的問題。一些極端做法值得警惕。
記者注意到,在電商平臺,“震樓器”有不少人購買。這些“震樓器”產品宣稱,“反擊神器”“讓鄰居主動求和”。
“以暴制暴”并不能解決問題。據江蘇媒體報道,今年9月,淮安一名女子報警稱,樓下鄰居陳先生連續多日使用震樓器,日夜不停歇,對孩子上網課造成嚴重影響。原來,陳先生認為樓上孩子太吵,惹毛了自己。最終,他因涉嫌制造噪音擾民,被民警開具罰單警告。
據安徽網2019年6月14日消息,合肥市民劉某,因樓上的小孩在家中玩耍發出噪音,與孩子的父親發生爭執廝打,其間用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將小孩的父親捅成重傷。據澎湃新聞,2019年11月16日,鄭州一小區內,一名59歲男子殺害鄰居3名女孩。有知情者表示,3名女性被害人在足療店工作,有時下班已經凌晨3點,可能洗刷吵到樓下,導致鄰里矛盾,雙方矛盾已存在一段時間,主要是噪音問題。
在裁判文書網檢索“鄰里噪音”,結果顯示,從2015年至2021年由鄰里噪音引發的案件共有31起,其中15起涉刑事案由,15起涉民事案由,1起為行政案由。31起案件中,6起涉及人身傷害賠償,2起涉及拘役,2起涉及防衛過當。
業內人士:隔音板不能百分之百杜絕噪音
為何受噪音困擾的人越來越多?房子本身的隔音效果的確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據《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規定,對于住宅臥室、起居室允許的噪音級別為:臥室白天小于等于40分貝,夜晚小于等于30分貝;起居室全天小于等于40分貝。超過此標準即為建筑隔音不達標。
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市民在裝修時會對房屋進行改裝,而隔壁鄰居的噪音程度的確是變量。這使得規范的實施存在難度。
一位工程驗收監理告訴記者,如今的住宅樓,樓板厚度一般是10厘米到12厘米左右,其中有3厘米左右是保溫層。但大多數人為了后續裝修,會把保溫層鏟除,事實上保溫層能起到一定的隔音作用。“大多數人在入住前,不會考慮隔音問題,在驗收時也更多的只是關注房屋的結構、墻面的垂直度這些,當然驗收方面也缺乏針對噪音的標準。”正因為如此,噪音困擾往往是業主入住后,確實受到打擾才意識到的問題。
“后續感到噪音困擾,在技術上也有解決辦法,你要先判斷噪音是來自樓上還是樓下,還是隔壁鄰居,再在相應的天花板或者墻上采取安裝隔音板之類的措施,但隔音板會會占據住房的空間,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即便裝上隔音板,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后續聽不到任何噪音。”
據我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六章第四十六條規定,使用家用電器、樂器或者進行其他家庭室內娛樂活動時,應當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對周圍居民造成環境噪聲污染。雖然有這方面的規定,但在約束上仍有難度。
“如果是裝修噪音,我們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在規定時間外裝修,我們會采取勸阻甚至斷水斷電的方式約束,但是鄰里間的噪音矛盾,我們也只能幫忙溝通。”一位物業工作人員坦言。
噪聲污染防治正在引起重視
城市噪音問題由來已久,相關部門的積極作為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今年4月,長沙市岳麓區西湖街道的住戶舉報:“岳麓區西湖街道兩家不銹鋼加工店噪音嚴重擾民”。隨后,在街道的協商下,兩家店鋪搬離。常德是臨澧縣有群眾舉報,停弦渡鎮古渡社區廣場,廣場舞噪聲嚴重擾民,最終通過社區加強場地管理,合理規定廣場舞時間、音量大小,化解矛盾。
但記者注意到,這些噪音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大多還是靠多名業主投訴,而噪音制造方往往是是商戶、公司或公共設施。而當擾人的噪音變為鄰里之間,樓上和樓下之間,矛盾似乎就變成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事。是選擇忍受,還是上樓溝通,還是搬家逃離?鄰里噪音問題,有沒有解?
受到噪音困擾的人們,付出了諸多努力。在“安靜之家”公眾號,發起人“Frankeei”12月7日設計了一版《公寓樓鄰里安靜公約》,公約提醒鄰居:“您的地板,也是樓下的天花板,請您注意地面的噪音,共建安靜舒適的家庭環境”。在此之前,“Frankeei”就采取過多種措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包括上門溝通,凌晨一點空投防滑墊,搬家,安裝隔音板。他反復和群里的網友們強調,理性維權,不要以暴制暴,從改變自身做起。
2021年8月1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就噪聲污染防治法草案進行分組審議。委員們認為,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寧靜”生活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但噪聲污染多發、多樣,日趨嚴重,噪聲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有委員提出,在凌晨或者清早這些安靜時段產生的低頻和振動噪聲,或者在類似于婦幼保健院和其他有靜音要求的單位、部門等噪聲敏感區域產生的聲響,可能分貝未超過排放標準,但也會對他人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干擾和不利影響,建議對噪聲污染的概念進一步研究修改。
全國人大官網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33項法律草案完成面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其中《噪聲污染防治法(草案)》意見條數排名第三,意見條數達到3068條。
瀟湘晨報記者李姝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
NLP2.0
上一篇:學區房查詢(趕緊一鍵查詢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