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都有選擇,有的時候選擇越多,卻會越讓人糾結。
買保險也一樣。
比如選繳費期,總有人糾結是選擇20年繳費好還是30年繳費好。
保險期限(其實是有技巧的)
也有人嫌每年繳費太麻煩,打算一次性付清。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選繳費期才是最劃算的呢?
接下來奶爸就來講一下,如何正確選擇繳費期。
繳費期,又稱交費期、繳費年限,通俗解釋就是指要花多長時間可以把保費交完。
繳費期大體上分為兩種形式:躉繳和期繳。
躉繳指的是一次性付清保費;
期繳則指分期交保費,具體的分期時間按購買保險時選定的時間決定。
買過保險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投保是一項燒腦的數學題。
單單是從繳費時間來算,不同的繳費時間,不僅會讓每年的保費不同,最后得出的總保費也不相同。
我們以和泰超級瑪麗5號為例,來看看選擇不同繳費期的保費差異:
以30歲男性,保額30萬,保終身,含身故責任為條件:
可以直觀地看到,10年繳費比30年繳費盡管每年多交5580元,但總保費卻少交45300元。
那么是不是選最短繳費期就是最好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
對于超級瑪麗5號這類保障型產品,比起10年繳費,奶爸反而會更推薦30年繳費,原因有以下三點:
1、減輕繳費壓力
盡管拉長了繳費期限后需要交的總保費增加了,但每年需繳的保費減少了。
這些錢可以用在家庭支出或投資理財上,減輕個人負擔。
不僅如此,奶爸也有強調過,買保險最重要的是買保額。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拉長繳費期,達到花最少的錢買到最高的保額的目的。
舉個例子: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錢更多是花在衣食住行上,剩下用來買保險的支出并不多。
因此完全可以通過延長繳費期來把保額做高的同時減小繳費壓力。
2、加大保費豁免幾率,充分發揮杠桿作用
重疾險大多自帶被保人豁免責任。
即在繳費期內出險且符合條款的情況下,那剩下的保費就不用交了,而保障依然有效。
保險的本質是以較少的錢來換取更高的保障。
選30年交,萬一交費前幾年出險,則可以豁免后續保費,充分發揮杠桿作用。
舉個例子:
對比之下哪個更劃算就不用奶爸說了吧。
3、考慮通貨膨脹,將來的錢價值沒有現在高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慮:如果一直身體健康,那30年繳費比20年繳費多交了那么多錢,豈不是很虧?
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吃虧了,但你有沒有想過,國內的通貨膨脹速度是非常快的。
在70、80年代,當個萬元戶是多少人畢生的終極目標,而放在現在,1萬元甚至連一平米的房都買不起。
所以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問題,期限拉長反而更有好處。
當然,也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的,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短期繳費會更有利。
1、收入時高時低,無法保證收入穩定
雖說長期繳費杠桿率高,但也需要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來交保費。
而對一些自由職業者來說,他們的收入是不穩定,無法保證未來二十年三十年都有足夠的資金來交保費。
因此有的人會希望在自己經濟寬裕時盡快把保費交完,就會選擇短期繳費。
2、年齡偏大,擔心退休后資金不夠或是忘記繳費
年齡偏大的朋友投保重疾險時,不僅要面對繁瑣的健康告知,還要面臨不小的繳費壓力。
一般退休后,收入沒以前多了,記性也開始不好起來,可能會出現忘記繳費的情況。
而且年齡大就算拉長繳費年限,總保費也較高。
因此,在有一筆閑錢的情況下,早點把保費交完,專款專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針對老人可購買的保險,奶爸也列出了一個清單出來,詳情戳:《老年人應該買什么保險》
3、購買的是理財險,希望獲得更高的收益
想必大家一定會好奇,為什么理財險繳費期限短,收益反而會高?
同樣舉個例子:
30歲男性,投保信泰如意享(七金版),100萬保額,保至終身,65歲起年齡。
來看看不同繳費期限,對應的收益。
我們可以看到,5年繳費比10年繳費在不同年齡段所體現的現金價值是都要高的。
我們可以參考滾雪球的原理,前期投入的本金越多,雪球滾動起來的收益也會更大。
因此,如果你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有一大筆閑錢短時間內不需要用到,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投資渠道,那么可以選擇短期繳費理財險,享受更高的收益。
目前比較推薦的年金險,奶爸也有做過測評,可以翻看7月30日的文章:
《預定收益率高達4.025%的年金險,如今只剩它們了,不看可能吃虧》
相信看下來大家也應該了解了繳費期,也知道該怎么去選擇了。
世事無絕對,當然也并沒有說有絕對的繳費方式選擇,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在投保時對繳費期限還有什么疑惑,可以“私信”奶爸一對一咨詢哦~
如果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幫忙點個“贊”支持奶爸吧~
NL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