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互聯網診療及其非接觸式的特點,減緩了特殊時期的看病難題,加強了公眾對互聯網醫院業態的認識和信任,成為線下診療的有效補充。”
11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車偉在2020中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排行榜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述。該榜單由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好大夫在線發布。
醫療在線(疫情促使在線診療量爆發式增長)
近期,支持互聯網醫療發展政策頻出。例如,11月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做好醫保支付政策銜接,醫保優先保障門診慢特病等復診續方需求,顯著提升長期用藥患者就醫購藥便利性。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表示,醫改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實現分級診療,而互聯網為分級診療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和手段。
發布會現場每經記者周程程攝
張車偉在發布會上表示,伴隨著互聯網醫療技術的成熟,再加上我國一系列政策的推動,目前醫生、醫院以及廣大公眾對互聯網醫療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加速了公眾提升健康認知水平,改變了傳統的醫療服務方式,為互聯網醫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
從數據上來看,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診療量的確出現爆發式增長。
中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研究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傅虹橋以好大夫在線平臺數據為例表示,今年1月23日之前,平臺上近2/3的科室每天來自湖北地區的患者問診量為173單,而到疫情高峰期,日問診量增長到5434單,這是非常大的躍遷。
互聯網醫療也被認為是抗疫“第二戰場”,并發揮了獨特作用。今年以來,有關支持與規范“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政策頻頻出臺。
例如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和規范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技術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積極作用。
為規范行業發展,該《通知》還強調:各地要堅守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底線,在開展任何試驗探索時,不得突破現有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并重申要不斷規范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的準入和執業管理,加強監管。
7月,13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規范推廣慢性病互聯網復診、遠程醫療、互聯網健康咨詢等模式。支持平臺在就醫、健康管理、養老養生等領域協同發展,培養健康消費習慣。
張車偉表示,當前互聯網醫療迎來了一次更好的發展機會。在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相關政策不斷出臺的背景下,醫院和醫生對于線上醫療服務的重視程度空前提升,而供給側的發展必然會帶動需求側的聯動反應。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公立醫院的院長們會如何看待互聯網醫療發展?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表示,第三方平臺與公立醫院應該優勢互補,從而給患者創造更好的就醫體驗。
徐叢劍認為,互聯網平臺擅長的是技術和運營,但互聯網醫療不可能完全替代線下的診療,檢查、手術以及必要時刻的面診,這些關鍵環節仍需要實體醫院來完成。
互聯網平臺通過強大的運營能力,為海量的用戶提供診前咨詢、診后管理等服務,當患者需要檢查或手術治療時,可轉診到線下的實體醫院,待治療完成后再重新回到線上,并保持良性互動的醫患關系。這個過程很像基層醫院和大醫院的轉診關系。
徐叢劍強調,常見病去一級、二級醫院就診,疑難雜癥去三級醫院就診,這是分級診療應該爭取的目標,而互聯網技術提供了路徑、手段以及切實的幫助。
徐叢劍還表示,在互聯網醫療平臺,有品牌的醫生可以吸引到更多精準的目標患者,讓確實應該到大醫院診治的復雜疾病患者,更方便找對醫生,少走彎路,也幫助醫院提升了接診效率,實現多方共贏。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10月28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持續推進信息技術與衛生健康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夯實基礎,完善機制,深化應用,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提高廣大公眾接受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