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只約了一位村民,沒想到來了一屋子人,都要為自己討個說法。”近日,重慶市綦江區委第三巡察組副組長馬忠建回憶起在石壕鎮響水村辦公室開會時的場景,不由得感嘆道。
村民們為何集體討說法?這還要從一個舉報電話說起。
區委第三巡察組進駐石壕鎮響水村開展巡察時,為更好地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憂,巡察組廣泛發放“巡察聯系群眾卡”,卡片引起了響水村村民李某的注意。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李某撥通卡片上的舉報電話,一件深埋心里五年的舊事就此翻出——茶樹灣水庫項目占地補償資金發放存在問題。
接到電話后,巡察組決定邀請李某詳談。誰料和李某一起來的還有30多位村民。從村民的話語中,巡察組得知了事情始末。
原來,在響水村境內的茶樹灣水庫建設項目公示其占地補償資金時,公示表中“地面附著物類補償金已支付12.9萬元”與實際不符,多出6.4萬余元。但相關單位的答復是“資金發放項目和金額無差錯”。
“這6萬多元的補償金,我們確實沒有收到。”村民紛紛附和。
收集到問題后,巡察組立即調取征地補償款支取、發放原始明細等,發現資金發放項目和金額確有出入。隨后向鎮黨委發送《巡察發現問題交辦單》,要求立行立改。
鎮黨委協調水庫建設涉及的區水利局、區土地房屋拆遷征收中心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對該項目涉及的資金數據進行重新核對,找出了癥結所在。
“是工作人員在核算時,把響水村一條社級公路占地補償金,誤計入已支付的地面附著物補償款項。”馬忠建表示。
至此,真相大白。但巡察組的核查了解并未止步。茶樹灣水庫項目占地補償涉及響水村和香樹村7個村民小組858戶村民,巡察組要求專項工作組對該項目所有占地補償款項進行清理。
實地勘察20余次,歷時近半年,工作組終于完成該項目涉及6千多萬元占地補償款的逐項核查。加上之前錯算的6.4萬余元,因補償標準和占地面積的錯算、漏算,共少核算補償款250余萬元。
“沒想到還能再領到一筆錢!”村民們激動不已,紛紛點贊。目前,漏算的250余萬元占地補償金已全額轉到村集體賬戶。
區委巡察辦將相關問題線索移交區紀委監委調查處置,并督促區土地房屋拆遷征收中心建立“互檢雙監督”工作機制,從源頭上杜絕工作失誤,該機制在綦萬創新經濟走廊永桐新城片區16個集體土地征收建設項目中取得了較好成效。(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通訊員羅澤旭劉靜||責任編輯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