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作為八零后,我從小聽爸媽說的最多的就是“聽老師的話”“同學要互相幫助”。
這樣的育兒思維很常見,在很多父母眼中,老師是權威,老師懲罰孩子一定是正確的;孩子之間沒有深仇大恨,只要團結友善,同學友誼一定是最堅固的。
可自從我做了媽媽后才發現,這樣的育兒觀過于理想化。教孩子友善寬容沒有錯,但友善寬容并不一定會得到等價的回報。
我閨蜜的孩子6歲了,上幼兒園大班,前幾天出了件事。
上課時孩子肚子疼,一節課上了三次廁所,因為寶寶平時貪玩調皮,老師以為孩子是故意不守紀律,便罰在教室后面站著。
因為肚子不舒服,站了一會就蹲下了,老師更加生氣,拿著戒尺走過來,要打他手心。
孩子死活不愿不伸手,老師就使勁拽,寶寶一氣之下把戒尺搶過來就仍在地上。
老師呆了:“你敢還手?”寶寶腦袋一揚:“我爸說了,在學校絕對不能受欺負,就算是您也不能隨意體罰。”
后來老師在家長群里通報了這件事,說自己就想嚇唬嚇唬孩子,沒成想孩子竟然會“還手”,剛發出去沒一會兒,就被閨蜜丈夫一句話懟回去了:“老師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就打孩子是不是應該給自己上節師德課?”隨后附上一張孩子的檢查報告,孩子得了腸炎,這才頻繁上廁所。
群里一下寂靜了,原本站在老師那邊的家長也閉了嘴。也有不少家長對這種行為很認可,認為爸爸教會了孩子自我保護,教得好。
1)同齡人喜歡見人下菜碟
以前看《哆啦A夢》時總生氣,胖虎總把大雄打的鼻青臉腫,但有一集,大雄奮起反抗,胖虎反而被嚇跑了,躲在垃圾桶后面求放過。
雖是動畫片,但這樣的情節卻很寫實,小孩子喜歡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所以那些內向的、格格不入的、過分善良的孩子就成了靶子。
2)老師也會霸凌
孩子和家長總是把老師視為權威,仿佛老師說什么都是對的,這樣一來就會造成部分老師驕傲自大,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
前陣子經常有老師霸凌孩子的新聞上熱搜,比如讓孩子自扇耳光、瘋狂搖晃孩子頭部等。
尊師重道很正確,但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對于老師的說辭不能百分百照單全收。
更何況有些老師沒有師德,會利用家長的信任作威作福,孩子被欺負了也只會說什么“一個巴掌拍不響”之類的廢話,這樣的老師不在“尊師重道”之列。
1)關注孩子表現
霸凌不僅僅是拳打腳踢,還包括言語侮辱、受到孤立和排擠。有些家長只把目光定在孩子肉體上,只要身上沒有傷就等于一切安好,這是自欺欺人。
如果孩子出現恐懼社交、不去學校、入睡困難、沉默寡言等表現,多數和學校經歷有關系,家長可以用模擬校內生活的游戲問出來,或者干脆問問其他同學、家長,側面打聽。
2)教孩子反抗
很多家長都讓孩子大度、別惹事,但不惹事并不意味著別人不來招惹你,那些霸凌者說一句“看你不順眼”就能欺負上來。
家長要告訴孩子,咱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堅決反抗,大多霸凌者都是欺軟怕硬,只要敢反抗,對方馬上慫。
3)尋求心理幫助、換個環境
有些家長在孩子被霸凌了好久才醒悟,這時孩子的心理創傷已很深了,要馬上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最好讓孩子休息一段時間,或者給孩子轉學,新環境對孩子修復心理很有好處,在這過程中,家長也要報警、投訴,必要時找媒體把事情鬧大。
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被溫柔對待,如果孩子遇到了暴力,請家長帶領孩子一起反抗,用帶有鋒芒的善良開啟人生新篇章。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安全威脅、比如誘拐、欺騙、校園暴力、冷暴力甚至是身體侵害,作為父母要從小記得灌輸孩子安全意識,讓孩子內心有自我保護意識,從各個方面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閱讀,教會孩子隨機應變,識別侵害和危害的概念,學會正確處置每一種傷害的最佳“逃避方式”。
推薦家長給孩子入手這冊《兒童安全教育繪本》,這冊繪本全方面講述了危害可能發生的方式,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寶寶更好理解,讓孩子明白其中隱患,學會正確的處置,這樣孩子才能正確規避風險。
全系列十冊,卷后價129元,精裝精品繪本,為了孩子的安全,值得擁有,有需要的媽媽點擊卡片按需入手
上一篇:杭州銀行信用卡提額
下一篇:土地確權(這到底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