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敬老院都比農村分散供養五保戶的條件要好的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農村五保戶卻不愿意住敬老院。
我是一個鄉鎮的民政干部,以我們鎮為例,五保戶共計32人,其中住敬老院的只有4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
一、沒有零花錢
住敬老院以后,雖然吃穿不用管了,但因為五保金全部劃歸敬老院,五保戶沒有任何的收入。
平心而論,管吃管住什么也不用做,但你沒有一分錢可以自由支配,這事放給我們任何一個正常人可能也很難受。
二、約束性太強
我們知道,絕大部分五保戶自身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殘疾。否則也不會一生孤寡。
所以,為了保障五保戶的安全,敬老院的制度非常嚴格。除患病等特殊情況,一般只能在敬老院內活動。
另外,五保戶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敬老院為了免責,寧可不近人情也不愿被追責。
三、個人私利
五保戶雖然有肢體、精神智力等方面的一定殘疾,但大部分還是有一定的勞動能力,許多做農活還綽綽有余。更重要的是,五保戶的生活一般很簡單,看病衣服等有政府,一年根本花不了幾個錢,五保金都在手里攢著。
對于五保戶的近親屬來說,五保戶就是一個免費的勞力和持續增長的儲蓄卡。
另外,除五保金外,現在對五保戶的監護人,根據五保戶的自理情況,國家每個月給監護人一定數額的“照料護理費”。
除非到了五保戶自己完全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近親屬一般都不會將五保戶送往敬老院。
四、思想觀念陳舊
在目前的農村,養老觀念仍然以“養兒防老”為主。住敬老院雖然花費更多,但在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識當中,如果誰家的子女讓自己父母住敬老院,就會被認為是不孝。
五保戶雖然沒有子女,但一般都有兄弟姐妹,有侄子侄女,這些親戚也不愿被村人戳脊梁。
歸納起來,五保戶不愿意住敬老院大體上就這么四種原因,情況不同原因的側重點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