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剛畫上句號,令無數互聯網公司從業者聞風喪膽的績效公布時間就到了,脈脈上已然炸了鍋。
阿里3.25、騰訊二星、百度四擋、美團績效C,雖然名稱五花八門,實際上都代表了差績效。
拿到差績效,非但不能晉升,而且意味著離被裁不遠了,形勢好的時候兩次差績效才會被裁掉,趕上形勢不好時,一旦拿到差績效,很快就會被勸退。
被裁還不是最壞的情況,被裁而且拿不到“N+1”的工資補償才叫心酸。
“N+1”指裁員時補償員工工資的月數,按照勞動法規定,N指的是員工在公司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遇上良心公司,給2N都不是夢。
這筆錢還是很可觀的,很多本就打算離職的員工,走之前也會想辦法撐到公司主動給“N+1”,畢竟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
注意了,被迫被公司裁員才會有補償,員工自己主動離職的話,半毛錢都拿不到。
不過一旦簽了PIP,就算公司后面把你裁了,也可以不用補償“N+1”。
PIP是什么?
PIP全稱是PerformanceImprovementPlan,即績效改進計劃。
是一項根據員工有待發展提高的方面,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內完成有關工作績效和工作能力改進與提高的系統計劃。
概念有點長,簡單來說:對于績效差的員工,針對待提升點給出改進計劃,員工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達到期望水平。
問題來了,假如員工在規定時間內達不到期望水平呢?
結果當然還是被裁,關鍵是公司不用給員工“N+1”補償了。
簽了協議,代表認可協議,如果員工不能按規定時間完成規定的工作績效,企業就能合理地和員工解除勞動合同,既能達到人員優化目的,又不算裁員,還能給公司省錢。
簽了PIP就能隨意裁掉員工嗎?
當然不是,PIP旨在給員工提高的機會,目標績效的制定,也需要主管人員和員工充分溝通后給出,需要得到員工的認可。
只是大家都懂,績效這個東西并沒有那么簡單,有時候并不是好好工作就能拿到,還有各種因素影響,說績效是個玄學都可以。
還有一個問題,績效是誰來打的?
是主管,是HR,所以主動權本就不在員工手里。
甭管你做得多好,思考多說你沒產出,產出多說你思考不行,想給你差績效總能找到理由。
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
還能怎么辦,涼拌,很多公司是強制簽PIP的,不簽天天找你溝通,還怎么呆得下去。
能想到辦法就談個“N+1”離開,想到就只能簽了,或者認慫主動離職。
說一千道一萬,不想面臨這種困境,還是要從提升個人能力上入手,多一點危機意識,考慮好職業規劃,才能讓自己隨時有得選。
點個“贊”,一起聊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