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戚云雷
新時代,村居團干部作為基層團組織的“帶頭人”擔起了新的歷史責任。今年7月,濟南完成了4308個村級團組織、799個社區團組織換屆工作,3752名“兩委”成員擔任村級團組織書記,569名“鄉村好青年”擔任村級團組織書記。
青年“同路人”趙夢迪
白色的上衣,扎著低馬尾,笑起來眼睛瞇在一起,1993年的趙夢迪被同事夸贊,“情商高,能力強,特別有朝氣”。趙夢迪的夢想就是讓“青年當主角,讓社區更青春”。
隨著新一屆團組織的換屆完成,趙夢迪成為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居委會團支部書記。雖然是剛“上任”,但趙夢迪已經在這個社區工作了6年,2015年大學畢業后,她就進入社區成為一名專職社工,“那時候服務的主要是老年人的居家養老,但也就是那個時候,自己就把社區的基本情況摸了個大概。”
2018年,趙夢迪考入居委會,接觸的群體也開始轉變,從“老年人”轉向“青少年”,曾經的專業“社工”加上現在“團支書”的雙重身份,讓趙夢迪開展起工作來更得心應手。
當問起趙夢迪接觸青年工作有什么感受時,她說:“面對青少年不同的需求,我們就開辦豐富多樣的活動來吸引青少年到社區來。”如何鼓勵最有生氣的青年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讓青年與社區共成長,讓老小區散發新的魅力實現逆生長?是趙夢迪一直思考的問題,她認為要積極探索創建“青春社區”新模式來破題,用創新“三條路徑”營造“青春社區”。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趙夢迪,相對于青年“帶頭人”這個詞,她說:“‘同路人’三個字對我來說可能更加貼切。從事青年工作獲得感很強,自己作為一個青年也能更好地和他們同頻共振,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理念,在組織青年活動的過程中,自己也收獲很多。”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新一屆10239名“團支書”,作為村居里的“新青年”、青年人的帶頭人,他們的職位雖小,卻大有可為。
“返鄉創業退伍軍人”李其曉
李其曉說話爽利,走起路來帶風,大棚里的瓜葉子都跟著搖擺起來,“再過一個多月,這茬哈密瓜就能上市了。”
1995年出生的李其曉是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的團支部書記,同時也是10900名“濟南市鄉村振興好青年”之一。2016年,他結束了2年的軍旅生涯,同廣大退役軍人一樣面臨人生的一次艱難抉擇,也曾迷茫、也曾不知所措。“但當回到家鄉,看到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受著鄉村振興的發展熱潮,我決定在家鄉干一番事業。”
就這樣,李其曉在家鄉扎下了根,根向著更深處伸展。
三澗溪村是“名村”,在這里有著更多的機遇,當然也要背負更多的壓力。“2017年,我開始大膽創業,租賃了大棚,建起了草莓采摘園,僅用半年時間,銷售收入就達到10萬元以上。”李其曉驕傲地介紹,后來在草莓采摘園搭配了銷售多肉植物。一段時間后,多肉的收入比草莓的收入還要高,管理起來也更加省事。
“就在我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我措手不及,嚴重影響了多肉的銷售,滿滿的一棚植物瞬間沒了銷路。”正在為此事發愁時,李其曉通過看抖音、淘寶等平臺,發現了直播帶貨的優勢,于是快速學習如何在網上直播賣貨,通過抖音、快手、微信群聊等直播方式,嘗試著發展線上銷售。
從部隊回來的這兩年,李其曉已經實現了從一名軍人到一名團干部身份的轉變,積極創業、投身村級事務、服務青年發展已經成為他的日常。
“一呼百應”的孫效奇
孫效奇和姐姐是龍鳳胎,姐姐的小名叫“超超”,他的小名叫“躍躍”。1993年出生的他從少年時期的調皮搗蛋到現在的一呼百應,孫效奇的成長蛻變也是一“躍”而起。
歷城區荷花路街道朱家莊村的父老鄉親似乎也沒想到這個年輕人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孫效奇在荷花路街道是最年輕的團干部,在村里他是鄉村振興專員、網格員、宣傳員、信息采集員、志愿者……正值暑假,孫效奇琢磨著回村的年輕人也沒事兒,不如給他們找點事兒干,給村民發放防疫物資,一個通知下去,半小時不到,村委會就來了近十個年輕人。
帶著隊伍走出村委大門的那一刻,嘿,別說,孫效奇真有一個帶頭人的樣子。“團干部就是要號召青年,帶領青年,走在前,干在前。”這是孫效奇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事實上他也是這么做的。
2020年6月,在黨支部帶領下,孫效奇帶頭成立了小青荷志愿服務隊。“青年的青,荷花路街道的荷,諧音小清河。”孫效奇說,這就是服務隊的名字,由他任隊長,下設四支志愿服務小隊,志愿服務隊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為指導,以“青春是我們的名片,服務是我們的志愿”為行動口號。目前志愿隊注冊志愿者114人,主要參加的活動有體育賽事、創城活動等,在每次活動中,孫效奇總是把大家都不想干的崗位安排給自己。就這樣,他的一次次“帶頭”,讓志愿隊的服務精神也在慢慢提高。伴隨著朱家莊村黨群服務中心建成,孫效奇協助開設了“翰墨軒”書法課堂、“四角”志愿服務活動、愛心廚房項目。小青荷志愿服務隊也深深印刻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95后”新生力量郭靜
1997年,郭靜出生在萊蕪區鳳城街道吳花園社區,2020年6月大學畢業后又選擇回到了自己成長的社區,在她看來這是一個充滿詩意和機遇的閉環。
23歲的郭靜有著不太符合這個年齡段的沉穩,說起話來不急不躁。8月14日,一個大學畢業生到社區辦理團關系轉接,她詳細詢問了情況,幫著辦理了手續,6月份以來,她忙著聯系社區畢業大學生,嚴格按照街道團工委要求,為青年團員轉接組織關系。兩個月的時間,共接收來自全國各地多所學校的團員介紹信二十余封。
作為一名擁有較少社區工作經歷的年輕干部,她說到團支部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轉換角色,當好團員青年的引領員。從社區干部,到社區團支部書記,兩個崗位的變動,讓她還來不及適應。郭靜坦言,這個看似陌生,卻又充滿青春活力的崗位使她越來越體會到基層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作為社區的一名宣傳委員,也是社區唯一的“新鮮血液”,她高舉團旗跟黨走,在加強社區實體化團支部建設的同時,不放松團組織格局創新工作。在社區黨組織的帶領下,開展志愿服務、素質拓展、文藝聯歡等活動,使基層團組織凝聚力和活躍度逐步提升。
郭靜說:“經驗不足我可以學,本領不強我可以練;我愛這片熱土,我愿意肩負起一名‘95后’團干部的青春擔當!”
小山村里的“老團長”郭晶
“好運來祝你好運來,好運帶來了喜和愛……”不大的山村里傳來一陣陣歌聲,原來是郭晶帶著村民在跳廣場舞。這天是農歷七月初七,郭晶帶了可樂放在村委會,跳完之后,大家每人來一罐。郭晶拍了張照片發朋友圈并寫道“七夕可樂!”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她選擇了投身鄉村,成了平陰縣孝直鎮劉家莊村的團支部書記。
劉家莊村是孝直鎮脫貧攻堅路上出了名的“硬骨頭”。村民們幾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背靠大山的路旁,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尚有能力的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留守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但是郭晶卻說:“雖然村里年輕人少,但是團的工作絕對不能缺位。幫著在外的年輕人照顧留守在家里的‘老小’,也是一名基層團干部應該做的,相比于其他村的團干部我確實是年齡偏大,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大家給我起了個外號‘老團長’。”
除了照顧留守的“一老一小”,郭晶這個青年人在村里發揮的作用可不小。郭晶把村民的大事小事全都放心上,老人生病住院,她就變成村民的小司機跑前跑后。每年逢雨季,村里多處生產路被沖毀,她就找人來修路。晚上,郭晶又變身成了大娘們的廣場舞老師,帶著村民一起鍛煉,小山村的村民越來越信任她。
為了實現村民脫貧增收的目標,作為團支書的郭晶結合她自身文化知識與基層經驗儲備,與鄰村濟南市鄉村振興好青年韓敬武創辦的石磨面粉合作,在村內投資40萬元打造食品加工坊。加工坊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用石磨面粉蒸饅頭,并且郭晶還給饅頭注冊了一個分外喜慶的品牌“喜當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今年的換屆選舉產生的新一屆基層團組織領導班子,將10239名優秀的青年代表吸納到了村、社區團支部隊伍中,為團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進一步提高了村級團組織班子的整體素質和戰斗力。
再大的風,也有方向;再小的種子,也會發芽。
未來,新一屆10239名叫作“團支書”的濟南青年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持續推進基層團組織工作創新,更好地團結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