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說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日本的工業技術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早在二戰時期,日本的工業技術就已經可以大規模地建造航空母艦了。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和蓄力,日本目前的工業制造技術只能用可怕來形容。換而言之,若沒有美國的制約,日本的工業技術還可更上一層樓。比如日本工業主要涉及到:高精度車床、汽車、精密儀器、特殊鋼材、造船等,全球著名公司有:三菱、松下、雅馬哈、索尼等。
生產商和制造商區別(全球三大最頂尖工業強國)
再來看一下歐洲第一科技大佬德國。德國是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之一,堪稱“世界制造業的標桿”。實際上,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德國的西門子、庫卡等工業巨頭,就會發現德國的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在汽車領域,德國擁有聞名遐邇的戴姆勒、大眾和寶馬三大巨頭,同時還擁有博世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國汽車占了世界汽車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市場,德國博世的技術更是獨步天下,甚至連日本汽車都要仰其鼻息。眾所周知,日系車大部分都是依托著博世的零部件和技術支持。
德國還有舍弗勒集團(歐洲最大的技術型家族企業之一)、大陸集團(全球四大輪胎制造商之一,五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代表產品馬牌輪胎)、采埃孚(全球三大變速箱廠商之一,在多個汽車零部件領域擁有壟斷優勢)、格特拉克(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車和商用車傳動系統供應商)、馬勒(目前世界上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使用了馬勒的零部件)、道依茨(世界著名發動機制造商)等多家汽車零配件巨頭,德國在變速箱等多個領域獨占鰲頭。
值得一提的是,精密機床是德國的傳統優勢工業,德國的精密機床享譽世界。德國的德馬吉森精機是歐洲第一大機床集團;德國通快集團是全球制造技術領域的領導企業之一,其在激光加工領域排名全球第一;德國的埃馬克集團是世界上CNC倒立車機床舉足輕重的制造商;德國的哈默公司同樣是世界最著名的機床制造商之一;哈默的五軸立式加工中心更是在國際市場處于領先地位。若資金允許,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會首選德國機床,原因是德國機床是高品質和效率的代表。
德國作為傳統工業強國,鋼鐵和機械始終是德國的工業最強項。比如德國的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曾是歐洲鋼鐵工業和機器制造業的驕傲,是德國重工業的縮影,其生產的克虜伯大炮更是聞名遐邇。蒂森克虜伯集團是德國第五大工業公司、全球三大電梯和自動扶梯生產商之一,產品范圍涉及鋼鐵、汽車技術、機器制造、工程設計、電梯及貿易等多個領域。比如早在2004年我國在上海建成的世界第一條商用磁懸浮列車就是蒂森克虜伯公司提供的技術。
德國的利勃海爾是全球領先的建筑機械制造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是著名的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的主要供應商,產品包括起重機、大型采礦及挖掘設備、大型載重車、飛機零件和家用電器等多個方面。海爾集團就是引進他的工藝技術和生產制造流水線,進而生產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電冰箱,并發展成現在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德國的林德集團是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工業氣體集團,也是著名的叉車生產商,我們市場大部分高端叉車是由林德生產的。可以說像蒂森克虜伯、林德這樣的機械巨頭在德國還有很多,比如舒勒集團、埃馬克集團、賽威傳動、伍爾特集團、賀利氏集團(在貴金屬、齒科、傳感器、石英玻璃及特種光源領域的市場及技術方面位居世界領先地位)、阿博格等等。
德國電子電氣領域,擁有聞名遐邇的西門子、英飛凌、博世、捷德、庫卡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業。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創立于1847年,是全球電子電氣工程及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絕對領先企業,業務遍及全球。西門子是世界最大的高效能源和資源節約型技術供應商之一。西門子在高效發電和輸電解決方案、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工業自動化、驅動和軟件解決方案等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西門子的醫療器械和工業控制技術更是世界第一。在西門子面前,日本人的工業產品都得俯首稱臣。德國的菲尼克斯電氣集團更是當仁不讓,它是全球著名的接口產品供應商,在電氣連接、電子接口技術和自動化領域是世界市場領袖。可以說在電子電器領域,德國絕對稱得上是該領域的王者。
德國是光學領域的領頭羊。德國在光學工業領域一直居于第一梯隊,僅聞名遐邇的兩大巨頭——卡爾·蔡司和徠卡相機兩家企業就可以秒殺世界上所有的光電子企業。卡爾·蔡司公司是一家制造光學系統、工業測量儀器和醫療設備的德國企業,且是制造相機鏡頭的世界級企業。在半導體技術、工業光學、生命科學、醫療、眼科和視光學等領域擁有重要位置。其旗下的肖特玻璃廠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玻璃廠,肖特玻璃廠的光學玻璃是設計和制造光學透鏡的重要材料,僅僅肖特玻璃目錄就有一百多種光學玻璃。
荷蘭ASML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高端光刻機市場)在光刻機市場把日本尼康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光刻機得到了蔡司的技術支持,蔡司是ASML光刻機的光學元件供應商。蔡司絕對是光電子工業的王者。萊卡公司同樣十分厲害,是全球領先的測量產品供應商,其生產的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相機品牌之一。
德國機器人水平更是非常厲害,德國庫卡公司是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幾家頂級為自動化生產行業提供柔性,生產系統、機器人、夾模、模具及備件的供應商之一,同時還是歐洲市政車輛的市場領導者。德國費斯托不僅是世界領先的自動化技術供應商,也是工業培訓和教育項目的領先者。比如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的各類栩栩如生的仿生機器人,大都是費斯托的杰作!
西門子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如雷貫耳,眾所周知,西門子是世界工控領域的佼佼者。除了西門子以外,德國還有諸多自動化工業巨頭。比如費斯托、倍福自動化等等。
德國通信、軟件及科技互聯網領域,德國擁有SAP公司(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全球第三大獨立軟件供應商)、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德國電信股份公司(歐洲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全球第五大電信運營商)等等。
令人驚嘆的是,德國在可再生能源、游艇制造等多個領域擁有領先地位,擁有一大批世界級的企業巨頭。即使是德國的中小企業,可以說也是厲害得沒有朋友。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764家中型全球領導企業中,德國竟然占到了47%,在眾多領域,德國的中小企業在全球都占據壟斷地位。
所以說,德國工業制造就是如此厲害。德國工業和經濟在國際上聲譽極高,德國產品質量更是被全世界稱道。而其背后,正是眾多德國大小企業共同經營著這份榮耀,撐起了德國工業的驕傲。
事實上,全世界公認的三個最頂級工業強國分別是:美國、德國和日本。因為無論按照什么方式來排名,這三個國家都穩坐世界前三的位置。首先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它是全球頭號超級工業強國,并且執世界科技之牛耳,是第一大科技強國。可預見的時間內甚至沒有任何可超越美國的戰略對手。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工業幾乎全部是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幾乎把控著全球超過一半的航空、醫療、飛機、汽車、軍工、化工、生物、計算機等眾多領域的制造和技術,全球著名巨頭有:通用、波音、英特爾、蘋果等。
美國工業以技術先進、門類齊全、資源豐富、生產實力雄厚、勞動生產率高而著稱于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工業生產取得巨大進展,工業設備能力與生產規模都大大超過世界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美國主要工業產品,比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銅、鋁、硫酸、乙烯、汽車、飛機等的產量,以及微電子工業、計算機技術、激光技術、宇航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核能利用和新材料的研制與開發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然而,美國在小型轎車、家用電器、通訊及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計算機芯片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則在近年內落到了日本、德國等國后面。
美國主要工業部門汽車制造、鋼鐵、化學以及軍事工業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宇航、電子、飛機制造、汽車、船只等主要工業城市紐約、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休斯敦、達拉斯、亞特蘭大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
歷史上,美國自開國以來經濟不斷快速發展,并且逐漸超越了其他發達的西方國家,更是在近幾十年里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其強大?
其原因之一,是歸因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美國位于北美洲,這樣的地理位置讓其成功地避免了一戰、二戰的侵襲到美國本土,并借勢在戰爭中快速崛起。美國國內自然資源眾多,擁有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和遼闊的平原,如此優勢讓其國內工農業發展得極好。原因之二,美國開國以來所實行的很多政策略都符合國情,比如二戰時期的全球經濟危機使得很多國家采取錯誤的政策走向了侵略之路,但是其卻在那時采取正確的政策度過了危機,并且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當然,美國經濟快速崛起還有其他的因素,這里不一一列舉。
從全球高端的工業強國角度來看,全球高端工業強國有四個國家,分別是:瑞典、法國、英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盡管很強,但相比美日德工業頂尖程度還是略低了一個層次。其中英國法國這兩個都是世界上歐洲老牌的工業發達國家,也是最先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而韓國是著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二戰后全球工業發展最快的后起之秀。韓國在汽車制造、半導體材料和高端電子制造等領域均排在世界前列,全球工業巨頭公司有:三星集團、現代、LG等。
眾所周知,工業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縱觀全球發達國家,大部分都有著極強及厚實的工業基礎。除此之外,每個發達國家幾乎都掌握著幾項傲視全球的獨門工業技術。除美國、德國、日本、法國、英國、瑞典、韓國之外,工業強國還有瑞士、意大利和加拿大。比如瑞士的鐘表制造、意大利的高端汽車、加拿大的高科技材料都十分著名。但是它們都有一個突出特點,精而不大,這也成為排在末位之因素。
瑞典,很多人對這個國家不是十分熟悉,潛意識里面往往認為它是一個小國。其實瑞典是北歐最大的國家,其工業能力更是十分強大,尤其擅長核工業、航天業、軍工業等領域。全球工業巨頭有:沃爾沃、伊萊克斯等。
德國是世界上一個老牌的工業強國。德國人性格嚴謹,做事精細認真,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機械制造某種程度可以說是這個星球最頂尖的精密代表,假如說瑞士在鐘表領域做到精密無比,而德國人幾乎能把一切機械都能夠做到極致。德國工業涉足的工業領域主要有:汽車制造、高端機床、電子、化學等,代表公司有:西門子、大眾、巴斯夫、奔馳等。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領域,可以說制造業越強大工業也就越強大。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盡管有很大一部分制造業轉移到了海外,但其真正的高精尖技術研發和高利潤行業一直牢牢握在手中,很多領域依然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比如美國的航天、電子、軍工、汽車、飛機、計算機等高科技行業實力非常強。根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曾經擁有133家全球制造500強企業,而日本有85家,德國有26家,可以看出,美國的數量比日本德國的總和還要多。
美國、日本、德國都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都是經濟大國。2021年美國GDP高達23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日本GDP為4.9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德國GDP為4.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盡管美國、日本、德國都是世界前四大經濟體,但美國的體量遠非日德可以比擬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占有的是投資與科研利潤,資本為了降低成本,利潤最大化,而生產外移,因此會引進產品。在整個產業鏈中,美國可以說是體系設計者,掌握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及知識權重。如果排除人力成本因素,美國可以隨時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日本和德國的工業實力也是位居世界前列,也是西方最先進的七個工業化國家、但相對美國而言,整體實力依然遜色不少。盡管美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去工業化的現象,但國內仍然保留了規模龐大的制造業,而且其制造業集中在高精尖領域,比如飛機、汽車、藥品、機械、軍工,因此依然不要小瞧美國制造業的實力。
美國很多產業居于世界產業鏈的最頂端。尤其是科研十分強大。德國與日本是產業鏈中一部分,盡管也有科研,但偏重于生產過程的精準完善,其貨幣也是美元體系的補充。
至于美國、德國、日本三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無疑是美國是最強的,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上。從規模來看,構成GDP三大產業當中,第二產業主要以工業為主,可以對比一下。美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約為17、6%,產值約8、8萬億美元;日本第二產業占GDP的21%左右,產值大約為9萬億美元左右;德國第二產業占GDP的29%左右,產值約為10萬億美元左右。
若單從工業規模來看,中國位居世界第一,但若從整體核心技術來看,中國工業仍然遜于以上那些全球工業強國。尤其在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上,仍然很大的不足。因此,距離真正的工業強國任重而道遠。
中國制造所取得的成功已是全球有目共睹的奇跡。這一點,我們從世界多國消費者和制造企業管理者對中國制造的依賴程度和看法上就可以說明問題。
中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制造從體量和綜合產業來看,是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所難以企及的;其次,由于中國制造業擁有完善、完整的產業鏈,因此,全球任何一家制造業巨頭,都可以在中國完成一站式生產、加工。當然,還可以一站式在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完成銷售環節,而實現利潤的回籠;再者,中國制造已履蓋從高端大制造到智能制造再到生活必需品制造等方方面面,比如頂尖熟知的中國高鐵、C9122、墨子號、到華為,再到各種服裝鞋襪等。
下一篇:活期寶和余額寶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