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的疾病進展除了與患者自身的體質、狀態、治療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密切相關。有關醫學調查表明,癌癥病人中約有66%患抑郁癥,10%患神經衰弱癥,8%患強迫癥。據統計,因精神崩潰導致1/4的癌癥患者治療后轉移復發。既然癌癥與心理關系如此密切,那么醫生和家人面對癌癥患者應該如何進行心理應對呢?在得知患者確診為癌后,家屬是應該是先瞞住病人,還是如實告知病情?
臨床上,很多患者家屬在得知自己的親屬確診是癌癥的時候,會第一時間聯系醫生,并下意識叮囑醫生,盡量對患者隱瞞病情,擔心患者會因為知道病情以后,精神過度緊張、恐懼,心理負擔加重,從而影響治療。
沒有不透風的墻(腫瘤治療過程中“沒有不透風的墻”)
家人對腫瘤患者病情保密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診斷時患者和家屬都沒有思想上的準備。但是如果不告訴患者真實病情,就意味著家人得隱瞞事實,要知道,在治療的過程中“沒有不透風的墻”,患者要診斷、復查就要拍片、B超、CT、驗血等,要手術就會有病理診斷,要化療就要用抗癌藥,病房里放眼望去遇見的全是癌癥病友,患者多次去醫院還會受到不同醫生和護士的接待,要長期保密、隱瞞事實會非常困難,也是很難做到的。任何一個環節讓患者產生懷疑或者知道真相,這種突如其來的打擊,對于患者來說,更沒辦法接受,直接會產生對家屬、醫生的埋怨,甚至會有過激的行為舉動。另外一些病友本來是癌癥早期,但因家屬不告訴他,病人很容易認為是因為自己的病情很重,家屬才不告訴他的。這樣做也會使病人經常往壞處想,以為自己已是晚期病人,徒增煩惱。
對于是否應該如實告知患者真實病情,一直是醫學上比較爭議的話題,尤其是患者的性格差異、抗壓能力的差異性,并不能說隱瞞或者如實告知那一個更好。無論多么堅強的人,哪怕患者本人是醫生,對癌癥的診斷都不會無動于衷,而悲觀、心重的人會出現嚴重的精神沮喪。遇到這種情況,開始先不勸阻,讓病人盡情發泄心中的悲痛。因為病人傾訴,愿意把積壓心頭的負性情感宣泄出來,有利于后續的心理治療。當病人哭聲漸停,情緒稍穩,再對病人進行面對面的心理疏導,家屬也可以多找一些抗腫瘤治療效果明顯的患者案例給患者分享,同時和患者一起學習,癌癥治療的一些常規醫療知識,讓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和治療方案,增強患者抗擊患者的信心。
給大家分享一個比較好的案例,患者家屬在處理“是否隱瞞病情”的事情上,就做得非常好,值得借鑒。患者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人,檢查出來的時候已經是晚期肺癌,隨后安排腫瘤病房住院。患者家屬一開始就和患者坦白,說檢查是肺部良性腫瘤,是因為長期吸煙長的一個肺部結節,不屬于是惡性腫瘤,也不會威脅生命,醫生建議先進行常規的治療控制,后面再做檢查,查看腫瘤的進展,如果不生長了,就不用管了,平時吃藥就可以,如果還長就手術拿掉,這手術也不屬于較大的手術,容易做。患者聽了,也沒有出現太大的情緒反應,積極的配合治療,后面隨著治療的不斷進行,治療效果逐漸穩定,患者的病情也處于穩定階段,在慢慢告知患者的實情,并不斷鼓勵患者,反復講解“癌癥不等于死亡”在結合治療期間患者良好的治療效果,患者內心的壓抑恐懼心理也逐漸的降低,相比于一開始就告知患者是“癌”,這種恰當委婉的方式,讓患者的心理壓力也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