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證據的三性如何認定?
證據是訴訟的核心。在法庭上,雙方當事人要圍繞證據的“三性”,即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目的進行論述。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為您解析,法庭上,證據的三性如何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對民事訴訟證據進行了重大修改,對證據的三性作了更為詳盡的規定。
首先需要符合真實性,這是其他證據性質的基礎。
真實性包括形式真實和內容真實。形式真實是指證據的形成過程是真實非偽造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7條規定,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如果提交復制件、復制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是對形式真實的要求。關于證據內容真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7條直接使用了“證據的內容是否真實”的表述。《民訴法解釋》第104條規定的“能夠反映案件真實情況”,即是內容真實的含義。
其次,證據需要具備合法性,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7條的表述與《民訴法解釋》第104條基本一致,均要求證據的形式、來源符合法律規定。合法性包含主體合法、來源合法、形式合法、程序合法、證據主體是指形成證據內容的個人或單位,證據主體合法,是指形成證據的主體須符合法律的要求。主體不合法也將導致證據的不合法。例如,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作出鑒定結論的主體必須具有相關的鑒定資格等等。
證據形式的合法性,是指作為證據不僅要求在內容上是真實的,還要求形式上也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例如,單位向法院提交的證明文書須有單位負責人簽名或蓋章,并加蓋單位印章;保證合同、抵押合同等,需要以書面形式的合同文本加以證明。
證據來源合法,當事人收集的證據材料能否作為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還要看該證據材料的取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例如采取偷錄、偷拍等方式侵犯他人隱私權所取得的證據。
證據程序合法,證據材料最后要作為證據還必須經過一定的訴訟程序,沒有經過法律規定的程序該證據仍然不能作為認定案件的根據。這一程序就是證據的質證程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最后,證據需要符合關聯性。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7條的表述是“證據與本案事實是否相關”,《民訴法解釋》第104條要求證據“與待證事實相關聯”,對證據的關聯性判斷,應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第一,要確認證據自身能證明的事實;第二,確認這個事實對解決訴爭的問題所具有的意義;第三,判斷法律對這種關聯性有無具體要求。關聯性重在體現證據與案件待證事實間存在客觀聯系,例如在多數侵權責任、不當得利房屋被劃到自然保護區內,征收是以公益拆遷進行補償嗎?
國家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我國很多地區被劃定為自然保護區,尤其是江河源頭、湖泊森林地帶,而劃定為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居民也要被遷出。那么,房屋被劃到自然保護區內,征收是以公益拆遷進行補償嗎?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認為:房屋被劃到自然保護區內需要征收拆遷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補償,補償標準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不管是不是以公益拆遷進行征收,都要對被征收人進行合理補償。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征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征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并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
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征收農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對其中的農村村民住宅,應當按照先補償后搬遷、居住條件有改善的原則,尊重農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貨幣補償等方式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并對因征收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等費用予以補償,保障農村村民居住的權利和合法的住房財產權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于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七條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并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準;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二、征地程序違法要怎么處理
被征地人可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如果征地主體違反征地程序行為同時構成對被征地人合法權益侵害的,還必須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承擔行政賠償責任。為了保證征地權的有序運行,征地主體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履行義務,如果征地主體違背法定的程序,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我國《行政復議法》規定,對違反法定程序的,復議機關按照下列規定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決定撤銷、變更或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違反法定程序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
依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房屋被列入自然保護區內需要拆遷的,拆遷補償的標準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而補償的原則是不能降低被征收人原有的生活水平。
糾紛案件中,原告需要證明因果關系。
上一篇:背法裝修投訴?周6周日裝修背法么?裝修規定周6周日可以裝修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