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ABBS建筑論壇.PDF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ABBS建筑論壇
ProjectFile(Architecture)項目○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地點○北京長安街與西單大街交界北京中國銀行面積○170,000平方米建筑師○貝氏建筑事務所客戶○中銀大廈有限公司撰文○廖淑勤整理○卓卓攝影○付興總行大廈同事獲悉我將遠赴美國紐約訪問貝聿銘和他兒子貝建中在北京的最新作品——北京中國銀行大廈,全都羨慕不已。不過,對我來說,專程訪問建筑大師,卻有一點壓力?!敦愴层憽F代主義泰斗》一書老早就買了,好久沒有再翻閱,這次急急忙忙馬上取來再讀一遍;再跑去借來CarterWiseman所寫的相關書籍,囫圇吞棗看完了,務求對貝氏父子有更多認識;還跟同事跑了北京一趟,實地觀察。北京中銀大廈南向長安街,東臨北京第二大商業街——西單大街和西單文化廣場,這兩個角度景觀最好,立面底部各自架空有兩組大桁架,由于省掉立柱,桁架下面成為一個寬敞的主入口,大桁架后有兩層24小時運作的外匯交易室,上面有七層辦公樓。東南交界處同時面對長安街和西單文化廣場,是一個圓拱形的貴賓入口,由于人流特別多,貴賓入口像是切出了一個很大的空間,對稱地使人流自然分開。穹窿貴賓入口北京中銀的整個工程,由概念到施工,完全由貝氏建筑事務所承擔。由于貝聿銘已榮休,這次項目只○中庭全景。AT&D2001-04-56擔任設計顧問。據該所負責人貝建中說,在設計北京中銀的時候,貝氏建筑事務所內部爭議最大的,就是建筑物東南交界貴賓入口的設計造型,也就是當天我在北京等待司徒○從復興門內大街望中國銀行。佐和莫平的地方。原來開始時貴賓入口是一個像船首般很尖的45度,雖然幾何形體是跟40度一起走出來,卻像一把劍,沖氣很重,因此到了建筑后期,終于選擇了現在這個圓弧
中國銀行總行大樓設計--《建筑學報》1987年06期
中國銀行總行大樓設計
【摘要】:
<正>一、環境及總體設想中國銀行總行新建大樓包括營業廳、金庫、電腦中心、辦公室、外賓接待室及小禮堂,輔助部分有食堂、醫務室、理發室、浴室、車庫及各種機房(圖1)。建筑面積共27000平方米。建設地段位于北京阜城門大街與西二環路立體交叉的東南角。東西寬75米,南北深76米。用地總面積5000平方米。西面二環路為快速路,并有地下鐵車站布置谷愛凌參觀洪濤精品項目--中國銀行總行大廈_北京中_建筑_大堂
原標題:谷愛凌參觀洪濤精品項目——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近日,
歷史上最年輕的自由滑雪奧運金牌得主,第一位在同一屆奧運會上獲得三枚獎牌的極限運動員
谷愛凌參觀了洪濤集團
參建
的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
大廈,她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帶領大家參觀了設計精巧,裝飾精美的大廈內部。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大堂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坐落在故宮西邊、西長安街北側、西單路口西北角,建于1995年,2001年正式落成,是北京市迎接國慶五十周年的重點工程,建設過程中,還出土了大型象牙雕刻。正是由于貝聿銘先生在1978年提出的“限制北京古城區建筑高度”的建議,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的高度只有區區54米,這在我們看來或許有點“屈才”了,但建筑的最終效果卻是不出所料地卓越非凡。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外立面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正門局部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大堂局部
大堂里面有來自云南的“頑石”在池中嬉水,有遷自杭州的翠竹使庭園增韻,光線從屋頂的玻璃天窗傾瀉直下,置身其中,感受濃濃的東方韻味。
大堂園林景觀設計視角
這個鏤空的大堂正是整座建筑的巧思所在,貝聿銘
先生
本人的解釋是:“怎樣在現代建筑里體現中國文化確實是一個難題,因為古代沒有蓋過這么高的樓,所以不能生硬地處理,比如在高樓上擺一個屋頂、戴一個小帽子。我的辦法是,把中國的風格做到里面,樓中有園,內部是空的,像四合院?!?/p>
四合院設計理念示意圖
大廈內部的“四合院”,通過屋頂玻璃天窗和一面垂直透明的玻璃幕墻與室外聯系,加之兩側玻璃大門的襯托,整個建筑顯得晶瑩剔透。夜里,廳堂內的燈光閃耀,大廈更似一個充滿詩意的水晶宮。也就是說,通過外部的幾何結構,整座“笨重”的建筑就顯得輕盈了起來。同時,還要讓建筑內部的照明更強、更有力,要讓外面能夠看到這么大的建筑里面是空的!
2001年,西單路口西北角的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2008年
,西單路口西北角的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左)傍晚時分的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1999
年,洪濤股份憑借精湛的設計和施工水平有幸與貝聿銘先生實現了歷史性合作,成功參建北京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是國際性項目,匯聚了多家實力雄厚的外資、合資公司,而且有很多國內施工單位從未接觸過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以及先進的管理模式。其中石材干掛與鋪貼是我們在中銀大廈裝飾施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工藝要求上講。中銀大廈的設計模數概念很強,大廈中地面上任何一條線都與墻面、天花上的相應的一條線連接,任何一塊石材的長度、寬度也一定是
1150
的倍數。我們公司作為國家建筑裝飾一級施工企業、甲級設計單位,在極短的時間內便適應了中銀項目的管理模式,并將這種管理模式與我們公司自身特點相結合,融會貫通,形成了一套極具洪濤特色的科學管理制度,受到業主高度好評。
洪濤股份承擔的是建筑的靈魂部分
——首層大堂及二層營業廳,大堂空間為
3600平方米,高度為
4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共享空間。洪濤股份高度重視此次合作,劉年新董事長曾幾次親臨施工現場指導施工,貝聿銘先生于
1999年也親自視察了洪濤股份負責施工的首層大堂,更稱贊說洪濤的施工質量是世界一流水平。
洪濤股份劉年新董事長(右三)現場指揮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項目團隊
1999年,洪濤股份劉年新董事長(左)陪同
貝聿銘先生
視察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項目現場1999年,貝聿銘先生視察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并與洪濤股份劉年新董事長(右)合影留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中國銀行的四大地標性總部大樓!只有一個不是幕墻_建筑
原標題:中國銀行的四大地標性總部大樓!只有一個不是幕墻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準于1912年成立。作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銀機構遍及世界各地,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2019年7月,《銀行家》公布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位。
中國銀行成立至今,尤為注重銀行辦公樓的建筑設計,常以地標建筑的規模、形象示眾,提升品牌區域影響力,以下為四座最具代表性的中銀總部建筑,反映了百年中行“老中青”不同時代建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榮辱與興衰!
上海中國銀行大樓
建筑設計:英商公和洋行、中國建筑師陸謙受
中國銀行大樓,建成于1937年。原址是上海德國總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總會被中國政府接管。中國銀行購進后,改建成銀行營業樓,1936年建新樓,次年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建筑師陸謙受共同設計,陶桂記營造廠承包。此樓,是外灘建筑群中一座由中國著名建筑師設計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高層建筑,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
大樓分主樓和次樓,主樓鋼框架結構,共17層,高76米;次樓高4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外墻均用花崗石飾面,屋頂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大樓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梁畫棟、碧瓦飛檐,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中國銀行大樓,是近代西洋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結合較成功的作品。
北京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建筑設計:貝聿銘
從北京地鐵西單站的F1口出來,直陳眼前的便是這座貝聿銘設計的中行總行大廈。身處這片既古老又摩登的北京重要區域,設計者和業主都希望能夠將古典和現代的元素融合進來。
從外觀上看,敦厚方正的體態擁有顯著的莊重感,身處周圍90年代的其他建筑之中(比如西單圖書大廈)并不顯得突兀,其風格與香港中銀大廈俊秀挺拔迥然不同,可以說兩座建筑都十分應和各自城市的氣質。但從建筑的東南立面又能找到和香港中銀同樣風格的玻璃幕墻。從玻璃穹頂下進入大廳,其內部空間感和光線的引入都十分的貝聿銘,并且容易讓人聯想起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大廳主體色調為黃褐色,穩重的色彩與從屋頂的玻璃天窗泄入的日光相得益彰,柔和中帶有潤意,而大廳內布置的石與竹無疑就是為其增添了靈與氣。在厚重的軀殼之中挖出一個中庭,沒有費力的鑿池堆山,靠一兩個元素造活了中式園林,從而擁有了古典的內核。
貝聿銘在古稀之年創作了這個作品,當時也曾被戲說是“最后一座大房子”,其中可以看見過去多個作品的精髓,因此外觀雖略顯保守,仍被認為是集大成之作。
香港中銀大廈
建筑設計:貝聿銘
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位于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由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動工,1989年建成,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大廈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墻代表長城,象征中國。
寧波中銀大廈
建筑設計:SOM
寧波中銀大廈是寧波金融區的最新地標。作為中國銀行的地區總部,這幢高246米,共50層的塔樓容納了近8,000名員工。建筑依據場地條件設計,圓角三角形塔樓沿縱向漸升扭轉,與周遭的城市、山巒和大海這三種背景元素融為一體。
該塔樓由全玻璃幕墻覆蓋,讓人能享受高聳入云、日光充足的空間,以及毫無遮擋的城市景觀。這座大樓由寧波市規劃局委托設計,旨在一改金融業建筑的古板形象,其還對該區域的總體規劃形成補充,凸顯了公共場所和城市的天際線。
寧波中銀大廈廣場將該場地與附近的奉化江連接起來,構成穿越金融區中心地帶的通道。包覆穿孔金屬面板的大面積雨篷圍繞塔身,并一直延伸到廣場,為行人遮陽擋雨。在建筑頂部,由格柵構成一個露天觀景區,使得浙江寧波和附近山脈的景色一覽無余。
看完了“中銀”地標性總部,門窗幕墻人,您有什么感想,歡迎在下方留言區發表分享▼
來源:
網易新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貝聿銘談中國銀行總部大廈設計:我們不需要屋頂,而需要花園
按:
1999年6月,貝聿銘與著名建筑和文物專家吳良鏞、周干峙、張開濟、華攬洪、鄭孝燮、羅哲文、阮儀三聯名向北京市政府提交意見書《在急速發展中要審慎地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指出北京舊城最杰出之處就在于它是一個完整的有計劃的整體,因此,對北京舊城的保護也要著眼于整體。應該順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北京舊城進行積極的、慎重的保護與改善,而不是“加速改造”。應盡快著手從舊城的整體出發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問題,使舊城保護與整治、歷史文化區保護和文物保護這三個互相關聯的層次形成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的保護政策和措施,編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完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994年至2001年,貝聿銘指導兒子貝建中、貝禮中設計位于北京西單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往返于北京與紐約之間。20年前,在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建筑工地上,貝聿銘接受了時任新華社記者王軍的采訪,這則訪談后來收入了《中國建筑口述史文庫》。貝聿銘在采訪中提到了自己設計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從中國古典建筑中吸取的靈感,不戴“帽子”,要有花園——中國式的花園,“石頭是昆明來的,竹頭是杭州來的。樓內有園,是空的,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是空的,有天井?!彼麑λ暮显哼@一建筑形式評價很高,認為“四合院不但是北京的代表建筑,還是中國的代表建筑,四合院應該保留,能保留應該保留,要保留的話,因為地價很高,那還是不大容易”。對于把北京高樓拿到古城外面去蓋這種巴黎式的發展路徑,貝聿銘認為為時已晚,當下最理想的情況是把城墻“再造起來,里面不動,改良”。
在貝聿銘逝世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中國建筑口述史文庫》中選編了這篇訪談的內容,以期與讀者一同跟隨老先生的目光重新審視與思考西單甚至全北京的建筑。
2001年6月27日,貝聿銘在剛剛竣工的北京中國銀行總部大廈頂層,他身后隱約可見有中式大屋頂的北京首都時代廣場大廈。貝聿銘說:“像這樣擺一點屋頂,戴一個小帽子的辦法,我不會做?!蓖踯姅z
《貝聿銘先生談中國銀行總部大廈設計》
受訪者簡歷:
貝聿銘,男,1917年生于廣州,成長于蘇州,1935年赴美國攻讀建筑設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短暫學習后,轉讀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之初,曾聆聽柯布西耶在波士頓建筑協會演講,認為這是自己職業生涯最重要時刻。194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學學士學位,并獲阿爾法羅西獎、美國建筑師協會獎、麻省理工學院旅行獎學金。1943年至1945年在美國國家防衛研究委員會工作。1945年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任助理教授,1946年獲建筑學碩士學位。1948年,赴紐約加入房地產商齊肯多夫(WilliamZeckendorf)的韋伯奈普公司(Webb&KnappInc.),任建筑部主任。1954年加入美國國籍。1955年,成立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I.M.Pei&Associates.后改稱I.M.Pei&Partners.)。設計了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肯尼迪圖書館(1964—1979)等美國地標式建筑,以及費城社會嶺公寓(1957—1964)等住宅與城市更新項目。設計作品分布于多個國家和地區,法國巴黎盧浮宮改造工程的設計(1983—1993)使他獲得世界級聲譽。在中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1979—1982)、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82—1989)、北京中國銀行總部大廈(1994—2001)、蘇州博物館(2000—2006)。他在《貝聿銘全集》(2012年出版)中文版序言中寫道:“離開中國八十多年了,而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國和歐洲,應該說我是個西方建筑師。我的建筑設計從不刻意地去中國化,但中國文化對我影響至深。我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那是我設計靈感之源泉?!?983年,貝聿銘被授予普利茲克獎,評審團贊曰:“本世紀最優美的室內空間和外部形式中的一部分是貝聿銘給予我們的。但他的工作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他始終關注的是他的建筑聳立其中的環境?!?/p>
王軍(以下簡稱王):您在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設計中是如何體現中國特色的?
貝聿銘(以下簡稱貝):這個問題非常難做,因為中國古代的建筑沒有這么高的。所以新的不能硬做,給它一個頂。
王:(指了指馬路對面的北京首都時代廣場大廈)比如像這幢樓,加個中國式屋頂?
貝:我們不需要屋頂,這個問題我們要另外想辦法。中國的建筑在北京應該有古代中國的文化的表現。在這種房子里面表現我認為做不成功,不會好的。做是可以做,紅的柱子都是錯的。
貝:做到里面,里面有花園。里面有花園,國外也有的了,可是我們的做法是中國的做法。石頭是昆明來的,竹頭是杭州來的。樓內有園,是空的,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是空的,有天井。
王:您對中國的園林很看重吧?比如香山飯店也是這樣設計的。
貝:哦。(舉起大姆指)中國的園林在藝術上,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都很有地位。建筑就不同,建筑一向都是矮的、平房。高塔是有的,還有廟、皇宮。但現在這種寫字樓以前沒有。所以我不會走以前的那種路,(指著北京首都時代廣場大廈)像這樣擺一點屋頂,戴一個小帽子的辦法,(搖頭,擺手)我不會做。
王:對北京的舊城保護,您前段時間跟吳良鏞、張開濟、周干峙等先生曾提出一個建議,還得到了高層領導的重視。
貝:應該。他們(吳良鏞、張開濟、周干峙等)是中國建筑界的杰出人才,也很有經驗,對中國古代建筑很有研究。他們也很贊成保護、保留、保存中國古城,比如四合院、故宮附近不要造高樓。這種問題,他們和我都同意。他們這方面的問題比我研究得多,我是美國人(笑),回祖國一年一次,所以我的話說出來沒什么力量。
貝:那是1978年我回來,谷牧副總理請我到人民大會堂談話,那個時候我就發表這個意見。他說能不能在長安街給我們造一個高樓、做一個建筑物?我說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后,將來人要罵我,人家不罵我,子孫也要罵我。他聽了以后,哦,我跟你也同意。他說周總理以前也說過這個話。我說好,既然你們都同意,再想辦法吧。那次之后,清華大學的吳良鏞就提議高樓呵,應像一條線,從故宮向外慢慢增加,在里面都是文物,進了故宮看見高樓都圍住你,故宮就破壞了。大家都同意。所以現在(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我們也不造得太高。
2001年6月27日,貝聿銘簽贈采訪者王軍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圖片。
王:現在有人提出,北京應像巴黎那樣,把新的大樓都拿到古城外面去蓋,像拉德方斯那樣。
貝:太遲了。最好、最理想,長城(按:指城墻)再造起來,里面不動,改良。
貝:現代化,高樓在外面。但晚了,來不及了。我覺得四合院不但是北京的代表建筑,還是中國的代表建筑,四合院應該保留,能保留應該保留,要保留的話,因為地價很高,那還是不大容易。能保留應該一片,不要這兒找一個王府,那兒找一個王府,這個是不行的,要一片一片地保留。
2001年6月27日,貝聿銘(右一)與中國銀行總部大廈設計團隊在剛剛竣工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頂層。右二為貝建中,右三為貝禮中。王軍攝
王:(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內的)這個花園您是怎樣設計的呢?
貝:池子里的石頭,是從石林找來的,這些石頭不是(石林風景區)那里面的,石林附近有很多這種石頭,它們在田間野地里,我們是廢物利用,他們(當地人)準備砸碎了做石灰。為什么我要找那種石頭呢?(作握拳狀)因為這種石頭很壯,太湖的石頭(擺在這里)就不像樣了,太細氣。太湖石很細氣,在四合院、小花園、我們家里面是可以用的,在這種大廳里面只能(用石林的)這種石頭,我很早就覺得一定要用這種石頭。在香港中國銀行我本來預備要用的,后來因為聽說是我選的,他加價十倍,敲竹杠,那我就說不要了。結果我們到柳州去找,柳州的石頭沒有這么好。但(石林的石頭)香山飯店是有的,那時是因為有一個將軍(作拿電話狀)幫我聯系。
貝:不,不,香山飯店是我挑的,那個時候,我們可以挑的地方很小,在這個地方可以挑,別的地方不能動的,國寶嘛。這次在外面挑的,范圍大一點,選得好。不是我選的,(指著身邊的年輕人)是他們選的。這些石頭很重。在這個大廳里擺什么東西呢?這個現在還沒有做好呢,(指著水池中的卵石)將來這些都要拿走的,要鋪黑石擺水,黑石擺水,就可以反照投影,一塊石頭就變兩塊了。這個大概明年才可以看到。還有竹子,室內植物,能生存的很少,比如外面的槐樹,一搬進來,一定死,養不活的,養得活的極少。養得活的幾種,竹子是其中的一種,它上面有噴水,我昨天看了,每一天噴幾次,竹葉的水量一定要高,有竹子跟石頭就夠了,我要求竹子也要大,他們到廣西,后來到杭州拿來的,但這個竹比較細小一點,所以我看來應該再大一點。
貝:竹子不會再長大,所以我叫多加幾個高的,這樣有高有低。(手指大廳)這個地方照我的看法是廣場之一,人民可以從這兒走到西單,中國銀行不讓我這樣,也許它……這個我沒有權。我的意思是人們可以走過,來來往往。(手指大廳里端)那里面可以作銀行的,(再手指大廳)這里應該公用,應該走來走去,(手指東南角大門)那個地方就不同了,重要人物從那里進,兩面有梯子,(手指東南角大門內側的花池)這個種花的,攔住一點,但看是可以看,走過去沒那么容易。(手指東南角大門頂部)招待所(按:指接待廳)在上面,本來我設計時上面可以看到天壇,現在包先生把我擋住了,看不見了。
貝:時間問題,這個工作我做了7年了,再過7年,我要這么走路了(作拄拐棍狀,笑),不行了。第二,組織,我現在沒有組織了,我從事務所脫離了,沒有組織了。沒有組織就做不成功。(指身邊的年輕人)他們是老朋友了。
貝:很難說,建筑,在北京,高度有限制,這個我不反對。同時,業主要求做很多平方米的建筑容積量,這兩個有矛盾,結果建筑顯得很重,如果要它輕,要挖空,里面空了,從外面看進來應看到是空的,白天是不成問題的了,看得見,晚上有問題,里面照明很重要,這要花好幾個月來做好。晚上要通過照明,讓人從外面可以看到,這么大的建筑物里面是空的!
也許領導人看到東方廣場他們都歡喜,哦!亮!但我們不能太亮,太亮了里面的光就出不來了。明白嗎?就是外面太光,里面的光就出不來了。照明是可以照明,但外面不能太光,(手指大門)這里面應該有燈(光)可以出去?,F在里面的照明還沒有做成功。將來里面的照明要做得好,做得強、有力(作握拳狀),外面的照明還是要的,可是里面的照明,光出來比較重要一點。這個建筑跟旁邊的不同就是這點,旁邊的建筑用反射玻璃,光出不來的,我們用的都是透明玻璃,光可以出去。
王:您剛才提到了東方廣場,這個建筑在北京的建筑界有許多不同看法,您對此有什么意見?
貝:(想了想)老實說,是可以的,因為長安街很寬。最要緊的是,比如長安街都要建這樣重的建筑,樹很重要。全部長安街,都要一樣的樹,像法國香榭里舍大街一樣,拿這個樹照明,你明白嗎?不要拿這個房子照明。房子弄那么大,又那么亮,就錯了。你要那么大,可以的,就不要那么亮。要用樹來照明,進了長安街,都是樹,不是都是房子。越是大,越是不要太亮?,F在長安街……我又要批評了。(笑,擺手)
王:19世紀50年代初建長安街的時候,梁思成先生提出不應在舊城里面開大馬路,說沿著大街蓋大樓是錯的,而應在外面建一個行政中心區,把長安街兩邊的新建筑拿到那兒去建。
貝:這個剛才我跟你說過了,太遲了!城墻你不要拆呀!城墻拆了,是毛主席決定的,我又不能批評呀?。ù笮Γ┏菈ψ詈檬遣灰?,城里面保留,高樓做在外面。這個最理想,巴黎就是這樣做的。
貝:沒有談過這件事,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看過北京,沒見過北京。他在聯合國作建筑顧問的時候,我跟他見過面,他說你應該回來,幫幫我的忙,干干建筑。我說好呵。這是1947、48年的事。那時候我回不了了,拿不著護照了,我那個時候還是中國的護照,老的,中國的護照。
貝:不搞了,讓他們年輕人去搞,中國是他們的世界,不是我的了(笑)。貝氏事務所,將來他們來做,不成問題,你看這個大建筑,就是他們幾個人跟我的老二,他們能做這么大,今后什么建筑都可以做。我是退休了。(笑)小的玩意我來,大的不行了。
這個建筑,老多門呀,也是個問題,到處都是門關門的,他們(業主)不想這樣,太多門不好管理。(手指東南角大門)這個門是重要人物進來,(手指東、南兩側大門)這兩個門照我的意思,是公眾的,(手指大廳里面的門)那兩個圓的,銀行員工用,從那里上下樓。要問銀行,他們大概會說:最好一個門了,但這個房子大,一個門是不可以的。我在香港蓋的那個,地方沒這個大,但比這個高,還前后做了兩個門。我覺得現在是對的,他是否讓民眾走過這里面,從復興門外到西單?這是將來他們的權力,我沒有(這個權力),不過我給了他們這個機會。我希望他們放行,這里面人越多越好。(笑)不過銀行管理就麻煩了,人太多不行。
貝:有一點。也許在中國要用中國的辦法,但我給了他們這個機會,可以放開,但他們認為應該關起來,我心里不安,但不能不接受。
《中國建筑口述史文庫》陳伯超劉思鐸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
……………………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貝聿銘的“收山之作”_網易訂閱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貝聿銘的“收山之作”
2001年6月27日,貝聿銘在中國銀行總行大廈頂層
2019年,大師們離去的步伐并沒有放緩。
據報道,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今天早晨,在西單路口東北角和西北角,就出現了大量攝影迷,扛著長槍短炮,對路口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拍個不停。
當人們感懷“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大師”的離去之時,提到更多的作品是“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香山飯店”等等。
貝聿銘與盧浮宮
如果說盧浮宮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完美佐證了其“結構上的純粹才會收獲純粹的美”的說法;
那么蘇州博物館和香山飯店則是其流淌著華夏血脈的見證,他堅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貝聿銘作為20世紀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世界各地遍布著他的作品,作為他出生和18歲前生長的地方,中國不例外,蘇州不例外,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也不例外。
貝聿銘于中國,或許大家能想到的是蘇州博物館,是香港中銀大廈;
蘇州博物館,2002年
香港中銀大廈,1982-1990年
貝聿銘于北京,或許大家想到的是香山飯店,是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香山飯店,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右圖為簽名版
他對北京的“貢獻”不止于此,如今北京故宮實行的限制高度與視野政策,就離不開1978年貝聿銘受邀來京時,對北京城市發展和規劃提出的建議。
他認為,應該嚴格控制北京古城區的建筑高度,以保持從故宮向外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
景山俯瞰故宮,圖源水印
1982年,北京西山的香山飯店建成開業,可以說是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之大成,這得益于其從小生活在以古典園林著稱的蘇州,對中國園林有著深厚的感情。
小時候的貝聿銘在蘇州獅子林
他認為:“中國的建筑應該體現中國的文化,盡管傳統與現代有很大不同,但通過建筑師的努力,是能夠得到統一的。”
次年,貝聿銘便獲得了建筑史上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
第三年的5月,在建筑學會年會上,幾百名建筑師和來賓從500個候選建筑物中選出13個建筑物授予年度榮譽獎,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榜上有名。
香山飯店,圖源水印
20年后,78歲的貝聿銘又操刀了地處北京中心城區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大廈內部運用的依舊是中國園林的建筑手法,這座大廈,也曾被貝聿銘稱作其“收山之作”。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內部,形似北京四合院,內有竹、石、魚、水,頗具東方韻味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坐落在故宮西邊、西長安街北側、西單路口西北角,建于1995年,2001年正式落成,是北京市迎接國慶五十周年的重點工程。建設過程中,還出土了大型象牙雕刻。
正是由于貝聿銘在1978年提出的“限制北京古城區建筑高度”的建議,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高度只有區區54米,這在我們看來或許有點“屈才”了。但建筑的最終效果卻是不出所料地卓越。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乍一看,或許“平平無奇”,有的網友只看建筑外觀,認為整棟建筑“有點兒東館的立面,也撮合了中銀的架子”。
但定睛一瞧,透過玻璃,建筑的內部,竟然是空的!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大堂
里面有來自云南的“頑石”在池中嬉水,有遷自杭州的翠竹使庭園增韻,光線從屋頂的玻璃天窗傾瀉直下,置身其中,感到濃濃的東方韻味。
這個鏤空的大堂正是整座建筑的巧思所在,貝聿銘本人的解釋是:“怎樣在現代建筑里體現中國文化確實是一個難題,因為古代沒有蓋過這么高的樓,所以不能生硬地處理,比如在高樓上擺一個屋頂、戴一個小帽子。我的辦法是,把中國的風格做到里面,樓中有園,內部是空的,像四合院。”
內部的“四合院”,通過屋頂玻璃天窗和一面垂直透明的玻璃幕墻與室外聯系,加之兩側玻璃大門的襯托,整個建筑顯得晶瑩剔透。夜里,廳堂內的燈光閃耀,大廈更似一個充滿詩意的水晶宮。
傍晚時分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也就是說,通過外部的幾何結構,整座“笨重”的建筑就顯得輕盈了起來。同時,還要讓建筑內部的照明更強、更有力,要讓外面能夠看到:這么大的建筑里面是空的!
設計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貝聿銘可以說傾盡了心血,整整歷時七年,他將這幢大廈看作自己的收山之作,但是不是說就不做了,只是再不會有這么大的建筑了。
他說:“我年紀大了,今后還可以設計一些小玩意,但不可能像這樣再花七年的時間設計一幢大樓了。再過七年,我就該拄拐棍了!”
但在2002年,也就是說完上面這段話的第二年,老先生又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戰”——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他將這一力作視作“最親愛的小女兒”。畢竟蘇州可是他從小成長的地方。
如此嘔心瀝血,也是因為中國銀行在貝聿銘的人生中,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西單路口西北角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左),2001-2007
1918年,貝聿銘一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貝祖詒創立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1985年,幾近古稀之年的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獲得巨大成功,成為香港的地標;
2001年,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又是他口中的“收山之作”。
西單路口西北角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左),2008年
逝者已矣,他曾經的意見和偉大的作品,為北京這座古城的保護和建設做出了貢獻,讓我們在林立的鋼筋水泥中感受到園林的美妙,時光如梭,這些建筑也會愈加熠熠生輝。
今天,貝聿銘先生走的第二天,謹以他曾經的這座“收山之作”,懷念他,感謝他!
西單路口北向,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在西北角(左前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Thecontentabove(includingthepicturesandvideosifany)isuploadedandpostedbyauserofNetEaseHao,whichisasocialmediaplatformandonlyprovidesinformationstorageservices.
百歲貝聿銘|融合文化環境的杰作--中銀總行大廈-筑訊網
百歲貝聿銘|融合文化環境的杰作——中銀總行大廈
發布時間:2017-04-12???瀏覽(11460)
“建筑是一種社會藝術形態。”貝聿銘的建筑不但具有標新的現代化風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創造性的把這種現代化建筑風格與當地歷史特色相糅合。
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就是貝聿銘這種特色設計的標桿型公共建筑。
中國銀行和貝聿銘的淵源可謂頗深,他的父親貝祖貽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創辦了中行香港分行,60年后他又負責設計建造了香港中銀大廈,接著又耗時七年建成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中銀總行大廈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因為大廈的位置處于規劃布局完整且歷史悠久的明清古城之中,南邊就是著名的長安街,東面還臨著西單商業街和文化廣場,再加上不遠處的故宮博物館,那問題就很突出了。
中銀總行大廈要怎么做到與周圍重要建筑物以及明清古城相互融合?
首先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府規定長安街不能有高樓,因為邊上就是古城,現代建筑物過于高的話會影響古城風貌,于是限制了古城中的現代建筑高度。
而中銀總行大廈這個位置計算出來的建筑高度只能是45米,這個高度就直接成了中銀總行大廈的束縛,因為這幢建筑將來會是高密度的商業大樓,這種高度會造成建筑物容積率高但高度不能高的問題。
但這種問題在貝聿銘這種世界級建筑大師的手里好像并不具有太大的威脅。
考慮到這些,貝聿銘選擇把建筑物與周圍環境充分融合,讓中銀總行大廈不會在古城之中顯得突兀。而且他也沒有和其他建筑師一樣,對中國傳統建筑只進行外立面的模仿,然后建一個中國式的屋頂。
中銀總行大廈的屋頂設計,貝聿銘運用了他的特色手法,主要以三角行以及菱形為主,正方形與圓形為輔的玻璃幕墻。因為他覺得這種簡單的幾何圖形沒有任何民族的界限,不但易懂且能夠充分融合進周圍環境。
除了建筑外形之外,四面周長各有100米的中銀總行大廈看起來略顯笨重,采光也是一個問題,這樣就對整個建筑空間形式處理有了較高的要求。
貝聿銘的解決方法就很有特色,他在中銀大廈內部建造了一座中國式園林,再加上全透明的玻璃材料屋頂,讓天空灑下的陽光充分的照射在了建筑內部,還有兩側玻璃大門的襯托,使得整個建筑顯得晶瑩剔透。
于是他做到了建筑內部與外面環境的相融合,而且鋼架與玻璃陽光的結合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貝聿銘故意為之,光下的投影充滿了神秘幽深的感覺。
無論是內外構造的渾然天成,還是點睛之筆的玻璃屋頂,中國銀行總行大廈顯得同四周的建筑融為一體卻也散發著不容被忽視的個性之光。
也許對于許多建筑師來說,高度風格以及各式各樣的隱性規定會使得建筑設計變成所謂“帶著鐐銬的舞蹈”,因此很多建筑師在面對這份設計工作時都覺得一籌莫展,而貝聿銘卻用自己磅礴的閱歷和豐富的經驗巧妙的讓中銀總行大廈脫穎而出,成為了一份為人津津樂道的建筑設計范本。
想來也就只有貝聿銘能做到把處于古城中的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設計的這么完美且令人過目難忘了吧。
相關文章推薦:
百歲貝聿銘|現代建筑界的璀璨明珠
百歲貝聿銘|揚名之作約翰?肯尼迪總統圖書館
百歲貝聿銘|華盛頓國家美術東館的締造者
百歲貝聿銘|故土十二分用心之作北京香山飯店
百歲貝聿銘|香港高聳的中華民族復興之塔
百歲貝聿銘|法國盧浮宮內珍藏的寶石玻璃金字塔
百歲貝聿銘|自然建筑的完美融合日本美秀美術館
主頁:
紅白色建筑
   閱讀原文
標簽:
建筑結構
經典建筑
建筑設計師
建筑設計
上一篇:公司年檢查詢
下一篇:中國建設銀行錄用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