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猬
01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素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稱的西楚霸王項羽,遇上了致命敵手。
這是一個由超級牛人組成的群毆團。
領頭的是劉邦;
出主意的是張良、陳平;
抱團參與的有韓信、彭越、樊噲、周勃、劉賈、灌嬰…
總兵力高達60萬。
強敵環伺,屢遭襲擾,更令項羽焦心愁悶的,是軍中斷糧了。
人是鐵,飯是鋼,吃不飽肚子扛不動槍。
項羽被迫退守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筑壘安營。
此時,楚軍尚有10萬之眾。
10萬對60萬,在你扎我一槍我捅你一刀的冷兵時代,差距雖大,但并不代表項羽必輸無疑。
焉料,合圍之中,張良等謀士連出幺蛾子,十面埋伏加四面楚歌,鬧騰得項羽徹底慌了神。
而本文所要敘及的這個令后世莫衷一是的千古謎團,就發生在這樣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
02
——《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載:
項羽平生有兩樁最愛,一曰美人虞姬,一曰名駒烏騅。
至于“美人”一詞,是釋義為容顏美麗、相貌出挑養眼的女子,還是妃嬪稱號,至今史家各執一詞。
作為嬪妃稱號的“美人”,起于秦朝,止于明朝,排位于“皇后”、“夫人”之后。
《后漢書·皇后紀序》稱:“(光武中興)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并無爵秩,歲時賞賜充給而已?!?/p>
以此可見,“美人”的地位一般般,不咋高。
也基本斷定,連行軍打仗都要隨行的虞姬,其身份只是項羽的寵妾,并非正妻。
就跟現在的大款暴發戶,或成功人士出國旅游一般,帶老婆多沒勁。
扯遠了。
但說是夜,聽聞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莫非漢軍已把楚國地盤全給占了?不然,咋來那么多楚人?”
這時虞姬走上前來,白:“兵家勝負,乃是常情,何足掛慮?備得有酒,與大王對飲幾杯,以消煩悶。”
這段念白,出自京劇重要戲碼《霸王別姬》,原名《楚漢爭》。
聽虞姬這么一勸,項羽遂回營帳,你一句我一句地唱上了:
03
唱著唱著,項羽突然嗓門陡沉,換路子改作詩了:
這首詩,便是項羽流傳后世的力作《垓下歌》。
意思是說:我西楚霸王的力量能拔得起山,氣勢能吞得下天。怎料時乖命蹇,天要亡我,縱然有烏騅寶馬也再難奔馳。烏騅不前進了,我該怎么辦?虞姬啊虞姬,你說怎么辦?你快點說啊該咋辦?
事已至此,還能咋辦?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如是記載:
緊接著,絕沒有半字省略:
究竟在“仰視”和“于是”之間發生了什么,虞姬下場如何,司馬遷再沒提一字。
但于后世的戲本、典故以及民間傳說,多稱虞姬拔劍自刎,就此香消玉殞。
是夜,一代美人虞姬真的死了嗎?如果死了,那到底又是為何而死?
04
據西漢陸賈所著雜史《楚漢春秋》(西漢末年散佚,清人有輯本)記載:
大王都心灰意冷了,我一介女子,又何必茍且偷生?
話是說了,可做沒做,不得而知。
另一個事實是,對虞姬此詩此舉,司馬遷的《史記》,及后來班固的正統史書《漢書》,誰都沒提。
這不應該啊。
按說,虞姬這般剛烈堅貞,感天動地,兩位就算不大書特書,也該給個一句半句交代,是不?
但,真沒有,不信你去翻。
對于《史記》所采證料,班固稱:
而“霸王別姬”這一歷史兼愛情事件,最早見于《楚漢春秋》。
司馬遷寫《史記》,曾采擷此書,之所以沒給虞姬一個交代,要么是《楚漢春秋》沒寫;要么是寫了,司馬遷覺得不可信。
及至明朝,蘇州府出了個文學家叫馮夢龍,選錄歷代男女之情事,編纂而成《情史》一書,又名《情天寶鑒》,其中有載:
這倒是寫到了虞姬自刎,可這本妥妥的才子佳人愛情讀物,能當正史來看么?
05
虞姬的第二種死法——項羽逼殺說。
四面楚歌,嘰嘰哇哇,項羽聽得心神大亂,以為大勢已去,于是“歌數闋”,就那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問啊問:“虞兮虞兮奈若何!”
你細聽,細咂摸,這聲聲追問,是不是項羽給美人虞姬下的一道逼殺令?
事實也是,身陷重圍,想殺出去自是千難萬難。
若再帶上一個柔弱女子,更是難上加難,難于上青天。
再者,劉邦是誰?
泗水潑皮,好色之徒,自古成王敗寇搶老婆,若落入他手,他怎會饒過你,憐惜你?
虞姬貌美且聰穎,焉能聽不懂看不破項羽的心思?
面對曾被自己看做神一般的男人,虞姬心道,那便遂了他的心愿吧。
于是,和完《垓下歌》,凄然一笑,拔劍自刎。
而依項羽的能耐,咫尺之距,若不想虞姬自戕,伸手即可攔阻。
但虞姬“如愿自刎”。
虞姬已死,心病已了,這回可以輕裝上路了。
也許你會反駁,項羽乃楚漢人杰,怎會有這般不堪心思?
且看當夜,“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要知道此時項羽尚有近10萬兵力,結果全被他當做了擾亂漢軍視線、掩護自己逃生的棄子,試圖斷尾求生。
最終《史記·高祖本紀》載:
八萬楚軍將士,就這樣被生生絞殺,人頭落地。
一個女子,又算得了什么?
06
而對于虞姬之死,坊間還有第三種說法:
既未自刎,也沒遭逼殺,而是與好男人項羽同騎烏騅,一起參與了暗夜突圍。
在今安徽宿州靈璧縣,有一村莊名曰霸離村,古稱霸離鋪,距垓下之戰的主戰區約30公里。
據當地傳說,項羽帶虞姬突圍至此,人困馬乏,而驍勇剽悍的灌嬰正率追兵,快速迫近。
情知再拖累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虞姬一咬牙,冷不丁拔出了項羽的寶劍。
一橫,一抹,仆落馬下。
虞姬身死,項羽悲慟大哭,卻也只能將其草草掩埋后繼續跑路。
后來,當地人修筑虞姬墓,建起虞姬文化公園,設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引得游人絡繹不絕。
可是,滁州定遠縣不干了。
喂,你們跑錯片場了,虞姬墓在我們這兒呢。
光說不行,得有證據。
定遠人民也真不含糊,馬上搬出了唐代中國地理專著《括地志》。
書中寫得清清楚楚,在定遠縣南六十里有“嗟虞墩”,世稱“項羽美人?!薄?/p>
而兩方一爭,幾番考證,居然引出一樁令人瞠目的無頭公案來——
虞姬自刎,項羽難舍,遂割取美人頭,藏于甲胄之內,就地掩埋的只有尸身。一路逃至定遠地界,眼見無法甩脫追兵,項羽便以劍掘坑,以袍相裹,埋葬了虞姬頭顱。
也便有了“彼葬姬首,此葬姬身”的兩墓之談。
這說法,夠傳奇,也夠重口。
07
每每說及霸王別姬,其情其景可謂悲壯凄惻,蕩氣回腸,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成為愛情與價值觀的典范。
所以很多人,包括史家學者,也選擇性忽視了《太平寰宇記》里的記述。
《太平寰宇記》編撰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年~983年)年間,是一部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古代中國地理志史。
在該書卷一二八,“濠州鐘離縣”條說:
“虞姬冢在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p>
項羽戰敗,忌憚虞姬落入劉邦之手,殺心遂起。
那副鐫刻于虞姬廟門前、注目歲月風雨的對聯,似在默默訴說著這樁悲情過往:
上一篇:護照辦理(申辦流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