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將接近尾聲,今年整體來看,各行各業都比較艱難,離職潮、降薪裁員等一波接一波。
首先是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產值上萬億的教培市場在2021年基本上已覆滅,據粗略估計,涉及的相關失業人數可能達至千萬。其次是旅游業、航空業,隨著疫情的反復,旅游業一直比較慘淡,還有航空業,始終處于虧損狀態。
除此之外,還有房地產及中介,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密集出臺的影響下,各大房企面臨債務危機,二手房成交量顯著下降。還有部分互聯網企業,包括愛奇藝、快手等,也紛紛傳出裁員的消息。另外,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普通人收入跟著下降,大家都要縮衣節食過日子,再加上市場飽和,使得保險業前景慘淡,據稱僅半年,保險業就離職百萬人!
可見,未來想要有一份安穩的工作,真的是越來越難了。于是很多人開始擔心,難道第七次裁員潮要來了嗎?如果失業了,我該如何走出困境?
其實,不只是今年,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總共經歷了7次大裁員潮。而每一次大裁員潮的出現,在讓一部分人失業的同時,也同時蘊含著新的機遇。
第一次裁員潮,是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裁員潮。那時很多國企開始裁員,于是,很多下崗工人開始下海經商,成為了我國第一批抓住時代紅利的企業家。
第二次裁員潮,是2008年,那一年我國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出口外貿行業生意慘淡,很多加工廠受到影響,開始裁員。但同時,以馬云為首的電商興起了。
第三次裁員潮是在2012年。2012年上半年,全國有2082家團購網站關停。但伴隨著團購網站的洗牌,很多實體企業開始向互聯網行業進軍。
第四次裁員潮是2016年O2O行業的大裁員潮。2016年O2O迎來寒冬,大批創業項目死亡。但也有很多人開始進入直播行業,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第五次大裁員潮是2019年的互聯網行業大裁員潮。那個時候互聯網大廠紛紛開始裁員,但自媒體又興起了,很多人靠公眾號、今日頭條等自媒體成為百萬粉絲大咖,賺到了第一桶金。
第六次裁員潮,也就是2020年的裁員潮。因全球疫情影響,很多生產一線的工人,或者一些跟外貿相關的崗位,不得不面臨失業的窘境。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反而加速了知識自媒體、直播帶貨的高速發展,抖音、快手成為大家賺錢的新平臺。
所以你看,每次危機的發生也是轉機的開始,每次裁員并不是為了打壓、限制某種行業的發展,而是為了未來更多更加精細和規范化的行業出現,這樣就有許多人又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了。所以,裁員不可怕,對我們個人來說,只要緊跟國家局勢,選擇對的行業去奮斗,就能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實干興邦、大國工匠!近兩年,以數字技術為驅動力的生產方式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經濟形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數字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出現,加速和拓展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邊界。而鼓勵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領域。
為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2021年12月15日,國家明確表示加大對制造業支持的政策舉措,促進實體經濟穩定發展。
我們發現,以數字經濟為助力和賦能的高端制造業、高新科技業,將會成為帶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全球競爭力的新行業。
當然,這些行業想要發展,離不開高素質技能人才,像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5G、新能源等技術的專業人才,在接下來都會成為各大企業爭搶一空的對象,前途不可限量。據數據分析:到2025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將達到900萬人,人才缺口達到450萬人。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在這些新興行業上去深耕探索,不斷學習與之相關的技術,以萬全的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這樣即使出現下一次裁員,對我們來說也無所畏懼。
責編:孟小七
排版:孟小七
圖片來源:網絡
上一篇:泰國移民(你更鐘意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