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司馬南連續發布多條視頻炮轟某想控股2009年的股權轉讓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疑點。視頻發布后,可以說立即在互聯網上形成了熱點。筆者注意到有兩種非常對立的觀點,一派認為,當時的交易一定存在“國有資產流失”,支持這一觀點的網友,更多的是立足于情緒,以及對聯想的恨鐵不成鋼;另一派則認為,應該理性看待,還舉了很多數據出來說明當時交易聘請了評估公司進行評估,交易價格比評估價格高,評估價格比聯想控股的賬面凈資產高,這樣就可以判定當時的交易沒有“國有資產流失”。
秉持以上第二種觀點的人,更多的是一些網絡大V,甚至財經名人。對于大多數網友來說,資產評估是一個專業領域,很難理解里面的道道。但是筆者從事投融資領域十幾年,對資產評估還是很了解的。我想請問一下那些大V,僅憑交易價格高于評估價能判定沒有“國有資產流失”嗎?
在此我想說明一下,資產評估是怎么回事。資產評估是指由專業的中介機構(一般是資產評估公司),對所要交易的企業資產進行價值的評估,出具資產評估報告,用以交易雙方對交易價格的參考,以及相關的監管部門進行參考。根據我國的法律法規,國有資產進行轉讓的,必須進行資產評估,而且交易價格不得低于資產評估價格。
國有資產評估(僅憑交易價格高于評估價能判定沒有“國有資產流失”嗎)
這里面還有一個更為專業的概念,對一個企業的整體資產評估,一般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一種叫成本法,一種叫資產基礎法,就是對企業的各項資產和負債以重置成本進行估價,然后再進行合并,簡單點說,就是企業的現有機器、廠房等等所有資產,在市場上重新買需要多少錢,然后再考慮折舊,算一個評估結果出來;另一種叫“收益法”,是把企業在未來的現金流入進行折現,計算現在企業的價值。我國現行的相關法規規定,國有資產進行轉讓的,必須用成本法和收益法兩種方法進行評估,取兩種方法中比較高的評估價值進行交易的參考,這也是國家為了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所做出的規定。
根據當時的評估公司出具的《評估報告》,2008年某想控股29%股份對應歸母凈資產為22.38億元,對應評估價值為26.86億元,評估增值4.48億元。而最終轉讓給泛海控股的價格是27.55億元,高于評估價0.69億元,比賬面值增值5.17億元。(此段引自網絡)
因無法看到評估報告原文,但是筆者以多年經驗判斷,某想控股29%股份的評估價值26.86億元,僅比賬面凈資產多出4.48億元,非常大的概率是僅僅使用了成本法進行評估的。而某想控股作為一個正常經營的,年營業額平均在2000億-30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僅僅使用成本法評估本身就有嚴重的問題。筆者查閱了某想控股2012年至2020年的財務數據(公開資料缺乏2009年到2011年的財務數據),某想控股這些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而某想控股的廠房、不動產、無形資產則高達500-1000億元,按慣常的折舊攤銷政策平均來算,這一塊折舊攤銷所覆蓋的現金流入也有30到40億元每年,也就是說,某想控股這些年的歸母現金流入在60-90億元之間,如果按照收益法評估的基本原理估算,某想控股的總股份價值應該在800億元左右,而某想控股29%股份的價值也應該在200億元以上。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非評估專業人士的非專業估算。那么我們退一萬步講,就按老百姓做生意最簡單的原理來算。我們僅僅把某想控股過去9年的歸母凈利潤簡單加總,也有376.89億元,其中的29%也有109.3億元,何況一個永續經營的企業,我們還不能僅僅算其9年的收益。
我就想問這些說當年這一場交易沒有“國有資產流失”的所謂網絡大V、財經名人們,你們這個賬到底是怎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