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月起,國家三令五申強調一定要想方設法向人民放出貸款,刺激經濟,讓老百姓消費,把市場盤活,但是從這兩個月反饋出來的數據看,并不理想,雖然想法是好的,但是具體實施的時候確實困難重重,那么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問題是導致這項政策無法真正落實到位的呢?不妨聽聽我方總結的觀點。
大家都清楚,貸款是一項比較繁瑣的流程,不僅需要對您的身份進行核驗,包括您名下的資產,經濟狀況,詳細收入,身邊人群,公司架構等等一系列的信息都要審核,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并不符合貸款要求。
其次想要辦理貸款的人大部分是商家或者是運行不下去的一些企業和公司,而又因為疫情等原因,很多公司和個人無法保證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收入狀況,甚至一些人還出現的逾期等情況,這就直接導致了審核根本無法通過,但是這幫人確實最需要貸款來維持和拯救公司的,結果就是最需要錢的人,卻因為非人為的因素,不能貸下來這筆救命錢。
很多個人以及公司在疫情之中堅挺了下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部分人群,但是這部分人群已經隨著經濟逐漸恢復,人們復產復工,從而導致企業或者個人已經朝著正確的軌道行進了,恢復到疫情之前的規模已經不成問題,那么這部分人群就不需要貸款,因為這種情況下,貿然發展擴張是非常危險的,經歷了將近三年的疫情,大家更希望的是穩步前進,所以既然能夠滿足公司的日常運行或者個人的生活所需,那么沒必要為貸款支出額外的利息費用,也就導致貸款無法在這幫人身上得到落實。
經歷了疫情的影響,大家可謂是見識了各種妖魔鬼怪,而銀行在其中又充當了一個角色,大家不難發現在網上經常發現儲戶放在銀行的錢,結果到頭來取錢的時候被告知無法取出,不僅需要提供大量證明,而且更有甚至被告知錢已經被銀行離職員工私下取出,或者這筆錢不存在,這就導致了銀行系統的公信力大大降低,讓人們不再敢將錢放在銀行內,試想一個以信譽為依托的銀行機構,反過來卻不守信用,出現事故以后反而推脫責任,銀行少給錢了就叫離柜概不負責,銀行多給錢了就叫非法獲利,欠銀行錢了,一毛錢都跟你追究到底,向銀行貸款了,巴不得給你多放一點,好能多收利息完成業績,在種種事件之下,人民如何能夠相信這次國家政策能夠對老百姓產生正面影響呢?
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想要真正盤活經濟,讓貸款真正落實到有需要的人身上,那么國家首先一定要對銀行機構進行嚴格管理,打擊非法獲利的行為,提高銀行的公信力度,這樣百姓才能放心的將錢存在銀行里,也能夠安心的去貸款去做好公司或者個人的運營工作。